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共财政制度

  一、预算制度改革与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体系
  1. 财政支出管理的基本框架
  2、部门预算制度改革
  一、完整的部门预算,既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二是内涵突破。改变过去预算内、外资金管理'两张皮的做法',将部门所有收入统一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即综合预算;三是方法突破。预算编制方法由'基数加增长'转变为零基预算;四是时间突破。将预算编制时间由过去的4个月延长至9个月,并按法律规定时间及时批复预算;五是监管的突破。通过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以及部门预算编报范围不断扩大,使人大、审计部门细化预算、强化监管的要求得到初步落。"
  改革进程、思路与重点
  作为公共财政改革的先导,部门预算的改革已进行了6年(2000年开始),正分步骤不断推进,目前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基本支出预算规范化。
  (2)项目支出预算科学化
  (3)推进政府收支分类与预算科目改革,在部门预算基础上生成按不同分类的预算数据。
  目前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支出定额核定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定额标准不够准确,支出预算的编制还没有完全摆脱基数法。
  (2)项目支出预算缺乏一套系统、完善的管理办法、评价标准和认证规范,项目的滚动管理还处于摸索阶段,一些财政资金难以落实到具体项目,仍需要通过部门二次分配实现。
  (3)非税收入管理手段还比较弱,由于认识不一致,配套措施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实施综合预算的难度比较大,"收支两条线"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
  (4)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试点工作在多数地区还没有启动,部门预算还基本停留在注重资金分配和投入方面,对支出效果的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
  (5)提请人大审议的预算报告、表格还需规范统一,提请人大审议的部门预算的完整性还待提高,部门覆盖面还要进一步加大。
  (6)部门预算改革的深度目前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向市、县等基层财政单位延伸,逐步拓展改革的范围。
  地方部门预算改革下一步指导方向
  针对目前地方部门预算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各地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力度,巩固部门预算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
  (1)进一步完善基本支出定额的核定方法,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市、县可以实行综合定额,逐步细化。
  (2)加强预算部门的基础信息收集管理工作,准确掌握预算单位的机构、人员和资产的变动情况,保证基本支出的公平合理。
  (3)完善项目预算的管理方式,建立项目库,推进项目滚动管理,减少项目预算的待下达指标,提高预算到位率。
  (4)积极推进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试点工作,在合理分配资金的同时,加强对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有效性。
  (5)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加强政府性基金管理,规范预算外资金收支,做到各种来源的资金统筹安排,编制比较健全的综合预算。
  (6)继续扩大部门预算编制改革范围。一方面要在财政系统内部扩大部门预算的实施范围,做好市县编制部门预算的推广工作,争取经过几年时间,在市县全面实行部门预算;另一方面要逐步增加向人大报送部门预算的数量,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7)在继续扎实做好按老科目编制2006年部门综合预算的基础上,选择部分基础工作较好的省级部门和市县部门按新政府收支分类试编部门预算,为从2007年起全面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编制部门预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3、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善政府采购制度的步骤:根据我国财政支出改革的状况与整体部署,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将采取三个步骤:
  第一步:在各级政府部门全面推行竞争性采购。积极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政府采购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节约资金。根据财政部统计,2004年全国实施政府采购预算2406.9亿元,实际支付(采购规模)2135.7亿元,节约资金271.2亿元,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过去的几年政府采购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相比国际,中国的政府采购还只是初级阶段,财政部提出2005年政府采购力争达到2500亿元,平均占我国GDP的1.5--2%(2004年GDP为159878亿),这离国际上政府采购平均占GDP 10%的水平仍然相差巨大。因此相当长时间里政府采购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采取有效措施扩大采购范围和规模。
  第二步:完善政府采购程序,提高采购效率。强化政府采购规则意识,采购程序既要科学、详细、严密,又要使操作便捷有效。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与财政支出的其他改革相互协调,编制和实施政府采购预算,扩大采购资金直接支付的范围和规模。
  第三步:加大WTO研究力度,为加入《政府采购协议》做好准备。

  4、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
  改革目标:争取在"十五"期间基本实现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
  改革的时间安排与步骤:2001年由国务院确定几个有代表性的部门率先进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地方可根据本地情况自行决定改革试点时间和步骤。在总结经验、优化和完善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
  改革内容:略

  5、推行收支两条线办法

  6、我国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意义与改革方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贯彻这一精神,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改革和完善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这既是改革开放30年来财政体制改革的继续和深化,也是新阶段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保障,也是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途径。

财政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新阶段深化改革的关键

30年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两步“利改税”和财政包干制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收统支财政体制,增强了地方和企业的活力。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框架,规范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55%左右,增强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效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建立规范的国家税收体系,形成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现在,全国财政一周的收入相当于1980年全年的收入,一个月的收入相当于1993年全年的收入。有了强大的财力支持,许多过去想干而干不了的事就有条件干了。

我国1998年开始进行公共财政建设和公共财政体制创新。公共财政是对传统财政理念的重大突破,强调财政的公共、公平和公益性质。在公共财政理念下,财政不是面对某一部分人而是面向所有公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这是财政体制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国力不断增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适应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变化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反映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增强。

公共财政改革和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绩。一是公共财政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从1998年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再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成为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的共识。二是公共财政的目标更加清晰。这一目标就是要提供公共产品来满足人民的需求并逐步使其均等化,同时使财政体制更加公平、公开、透明。三是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更加突出。财政资金用于竞争性领域的越来越少,用于提供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的越来越多。四是更加注重发挥财税的杠杆作用促进科学发展。一般不再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而是更多采用财税政策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五是转移支付的规模加大、结构优化,均等化的效果初步显现。六是开始实施复式预算。中央财政开始试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朝着建立包括经常性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的复式预算方向迈进。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基础。

建设公共财政,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要增加投入,也要有体制保障。近年来,各级政府着眼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推动财力向民生倾斜、向农村倾斜、向中西部倾斜,实际效果是好的。但应清醒地看到,在财政体制上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财力与事权不匹配。其主要表现,一是职责不清。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职责不够清晰,往往一件事中央和地方都有责任,但各级政府应当支出多少并不落实,致使一些公共服务不到位。二是基层政府没有相应的财力保障。基层政府缺乏主体税种,目前许多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县级财政依然十分困难,转移支付已成为地方特别是基层财力的重要来源。这一方面致使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导致县级财政预算不完整。尽管转移支付对缩小地区财力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存在着不规范、层次太多而难以有效监督等问题,迫切需要改革和完善。

可见,财力与事权不匹配已成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主要问题,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成为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体制的目标任务

基本目标是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体制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目标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决策既符合我国实际,也借鉴了国际上的经验教训。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归根结底取决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超越阶段和发展水平盲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只会欲速而不达。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保障和改善民生任重而道远。应立足于“基本”,扎扎实实地先把基本公共服务做好。根据这个目标,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基本方向就是确定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重点,并相应保障财力。

根本任务是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能否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地方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应明确其职责,发挥其优势,保护和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必须强调中央权威,保证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在财政管理体制上,必须保持中央对国家财力的相当程度的集中,保持中央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以保证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有些基本公共服务,如保证国家经济安全需要的粮食储备、石油储备以及医药储备和救灾物资储备等,由中央来做具有明显优势。坚持维护中央权威,又注意调动地方积极性,使二者有机统一,是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体制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原则要求是从实际出发,以提高效率为中心。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是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中心问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以有限的财力提供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讲求效率。提高效率的前提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握公共服务的合理范围,探索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和机制,积极发挥市场作用。提高效率的关键是建立根据成本效率原则确定各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职责重点的机制,谁有效率就让谁干,怎样配置财力有效率就怎样配置。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是世界性课题,我们应学习借鉴国外好的做法和经验,更应深入了解国情民意,坚持从国情出发。

明确思路 稳步推进

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不仅需要相应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而且涉及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应深入调查研究,谨慎细致地设计思路,坚持看得准、把握得住的先做,循序渐进地推进。

总体思路是从支出入手,下放财力与责任。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大体上有三种思路:一是财力配置格局基本不变情况下调整事权安排;二是事权安排格局基本不变情况下调整财力配置;三是事权安排与财力配置相互进行适应性调整。当前,维护主体税种不变的格局,事权安排与财力配置相互进行适应性调整,是较好的选择。分税制改革增强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这个重要成绩来之不易。如果简单按照事权划分,重新调整主体税种的分配,不仅时机不成熟,而且可能会出现主体税种一省一率,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采取从调整支出入手的思路,着眼于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效率,把财力和责任都下放给有比较优势的地方主要是县级政府,是比较稳妥的。

明晰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重点。现在需要进一步划分清楚的,是那些与群众利益关系最密切、群众最希望解决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如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养老难的问题,以及吃不上放心菜、喝不上干净水、呼吸不上清洁空气的问题。把这些问题的事权和责任先理清,然后依据效率的原则,明晰以哪一级政府为主负责,明确支出责任,逐步推进改革。

改革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应借实行大部门体制改革和建设主体功能区的东风,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特别是专项转移支付进行整合,改变各部门各自为政、设立项目众多的状况;改变层层报批的管理方法,中央部门不再直接管那些管不了也管不好的远在基层的零碎项目。应把适合地方管理的事权下放,明确地方责任,财力也随事权下放地方。在此基础上,对支出基数适当调增,逐步实现财力均衡。

做实县级财政。着力推行“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改革,减少财政级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目前主体税种不宜有大的改动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地方正税清费,允许地方试点设置一些地方税种诸如财产税、资源税,同时取消一些不合理的收费,提高包括县级在内的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强地方办事的自主性。强化省级平衡责任,对县级财政“托底”,保障其基本的支出能力。上级转移支付作为基数拨下来,县级就可以编制完整的预算。这种全口径、完整的预算,不仅有利于人大监督,而且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切实评估公共服务的绩效。可以预期,建立起一个财力有保障、责任明确、监督到位的公共财政体制,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效率就会不断提高,进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重要体制保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贯彻这一精神,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改革和完善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这既是改革开放30年来财政体制改革的继续和深化,也是新阶段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保障,也是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途径。

如何构建我国的公共财政?~

一,公共财政的必要性
综观世界上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财政运行机制,尽
管形式备异,侧重点多样但其基本的模式是相似的.这
就是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财政职能范围,
并以此构建政府的财政收支体系.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人,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
到了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上来,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财政必
须相应地从原有的计划型模式,转到市场型模式即公共
财政上来.
建立公共财政是中国市场化改革实践的必然要求.
提出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适应并反映了政府职能
转变的大趋势进一步确立了财政改革的明确目标,有利
于尽快消除计划体制模式对财政改革和财政体制建设的
惯性影响和阻碍.
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提出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义一个新飞跃,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阶
段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框架,表明我们对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目标与特征有了较为准确的把
握,也休现了正在建役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财政运
行模式转型的具体要求.
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休制要求的一种财政类
型,是建立在以市场机制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
基础上的政府计划资源配置.它以弥补市场失效,满足社
会公共需要为目的.从效率角度讲弥补市场失效,满足
社会公共需要是为了有效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创造
必要的外部条件,保障市场的顺畅运行.其侧重点在于整
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因而,它既要保障市场资源配置效
率的发挥,又要注重自身掌握的资源的配置效率,使两者
的栩合达到优化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效果.这就要求财
政要着眼于全局,立足于宏观来做好自身的工作.
二,公共财政的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没有什么
本质区别,它反映了国家财政的本质.而在形式上,公共
财政则要求财政工作更适合市场经济的法制化,规范化,
民主化,科学化,更加准确地反映政府性质的要求,充分
体现财政本质.
所谓'公共财政",指的是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
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的一种财政类型或模式.臼包括日下儿个基本要点:
川它是具有"公共"性质的国家财政或政府财政,而
财政的"公共性"的具体体现,就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
务".
(2)它是财政的一种类型或模式.
(3)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对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与
预算有关的经济行为.其要点是明确公共财政的内容是
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与预算有关的经济行为,公共财
政的目的是实现政府的职能.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的基本选择与
必然要求,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或类型.它仅
在于市场经济环境中,其活动范围限于市场失效的领

公共财政的核心内容是公共经济,其实质是市场经
济财政,同时必须明确公共财政不是"吃饭财政气
三,公共财政的特征和职能
公共财政具有五项特征:(工)公共财政的分配主体是
作为政权组织和社会经济管理者的政府;(2)公共财政的
分配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即为了保证各类通过市
场机制的资源配置难以有效解决的社会公共需要的财
力;(3)公共财政的分配依据是凭借政治权力经由非市场
渠道进行具有强制性,又具有补偿性;(4)公共财政的分
配内容是以M〔社会剩余价tr )和v〔劳动消耗)为主要对
象;(5)公共财政分配的经济性质是作为政府的计划资源
配置行为.具有公共性和非营利性两大最基本的特征
公共财政具有三大职能,即资源配置职能,收人分配
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
川公共财政能够发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率
的作用.
(2)公共财政能够相对缩小收人差别,体现经济公
平实现社会公平的作用
(3)公共财政能够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快速发展
及共同富裕的作用.
四,如何构建公共财政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制度体系有四个
方面的内容
(一)构建公共对政体制
121
万方数据
】,建J1.分级自治财政体制所谓分级自治财政休制,
就是一级财权对应一级事权,土下级政府之间在收支上
五f:交叉,各负其责的财政体制
2,建立级次预算制度.一级政府,一级预算t一级政
府的管理范围规定一级政府的公共预算范围.
3,建立政府间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一二)构建公共预葬制度
】_确立公共预算的原则.(1)完整性,(2)统一性a (3)
"Y. f性.(4}可靠性.(5)公开性.
2,明确公共预算土体.公共预算主体可分为决定主
体{II执行主体
川决定主体.公共预算的决定主体是公共权力机
关在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本级公共预算的终极决
定吝
(2)执行主体公共预算执行主体又可分为公共收人
主体和公共支出主体;1)公共收人主体理所当然的是悦
务机关.在中央海关也是公共收入主休2)公共支出主体
LL实施公共支出的政府组织机构.因而财政部门是公共
支tti预算的主要执行主体,非财政的政府其他组成部门
是公共支出预算的直接执行主体无论是收人主体,还是
支t11主体,都只有公共预算的执行权,而没有决策权.
3,启动公共预算程序.(幻公共预算的编制和立法市
批要有足够的时间.(2)公共预算是法律文件,不得随意
凋梢和变动.(3)公共预算要通过决策子以事后评价.
(三)构建公共支出制度
!,确定公共支出的范f#1包括三大块一是购买性支
出,即政府雇佣和政府购买的支出是该级政府直接配置
井最终使用的资源;二是对个人,企业的转移支付,是一
级政府直接控制资源在管辖范围再分配资源;三是净财
政转移支付,是一级政府对其他政府(上级,平级护厂级政
府)进行控制资源权利的转让.
2,完善公共支出体系(1)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提供
财力保证0(2)对公益性公共品产出提供财力保障(3)市
慎对得社会保障支出0(4)加大纂础设施基础产业的财政
投融资力度
3,建立公共支出管理制度.我国的公共支出管理制
度包括:(])政府支衬制度(2)政府雇佣制度(3)政府采
购制度(4)谨慎的转移性支出制度.
{四)构建公共收入制度
三,明确公共收人的范围
川公共税收.公共税收是公共收人的主要形式.构
成公共收人的绝大部分
(2)公共债务公共债务是与财政赤字相联系的公共
收人形式.是作为弥补公共收支差额的来源而产生的.弥
补赤宁是其最初的,基本的功能
口)政府收费.收费收人是公共收入的一种补充形
式,介公共收人急额中只占很小的份额,政府收费主要包
招规VI和使用费两种.规费标准必须统一,公开,且必须

122
山公众认可.收取费用符合受益原则,谁受益谁出钱不
仅能筹集一部分公共收人.还能促进政府所提供的份共
设施的使用效率,力且有助干避免发生公共设施的扭挤
问题.使用费要求t3款专用,其标准的确定也必须统一,
公开.除此之外,不存在其它形式的收费收入
(4)政府资产政府资产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
资产.政府经营性资产收益是政府凭借经营性资产的所
有权获得的经营性收入和经营性资产变现收人.政府非
经营性资产收益又称公产收人.主要是政府所有的土地,
房尾.设施,山林的变现收人
(5)其他收人.包括措赠收人,罚没收人及杂项玫
人捐盼收人指政府得到的来自个人或组织的捐赠.发生
白然灾害,战争时期或特定支出项目(如公共设施,公益
设施,慈善事业)会发生扔赠收入.罚没收人是政府依法
处理的罚款和罚没品变现收入,以及依法追回的赃款4A
赃物变卖收人.杂项收人包括国际组织援助捐赠.
2,完善公共收入体系
(功公共收人就是政府收入,并全部体现到财政收戈
体系或者预算收人休系之中,不存在财政,预算收人体系
之外的J上他任何政府收人
(2)公共收入以公共税收为主要形式,公共税收在介
共收人中占绝大多数
(3)由于公共收人主要以公共税收形式实现,其公共
性和公共决定性是不言而喻的,税收意味着纳税人对厂
义公共品的普遍性付费,具有公共性;这些税收法律都儿
由行政机关提出并得到国家权力机关批准而执行的,其
有公共决定性
(4)公共收人体现为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收人
的分税制体系.
(5)一般而言,地丈政府收费占财政总收人的比重i
于中央政府,特别在人n稠密区集中提供公用事业服务
的城市政府的财政收人中收费收人所占的比重较高,作
收费与使用者付费收人应不超出政府总收人的趁巧
3,建立公共税收制度
公共税收制度决定方式最佳选择是:征税者以税收
法案的提出者身份提出税收法案,纳税者以税收的交纳
者身份对税收法案拥有表决权,双方共同议定一种规范
的税法,形成事前约定;征纳过程成为征税者和纳税者共
遵守税法规范的行为过程,征税者没有随意决定征税和
决定多少的超权力,在没弹性的行为空间上征税,纳税者
在法律层次上履行没规避可能或规避代价高昂的纳税义
务.l!纳税行为选择弹性空间权小化,形成其纳税过程的
无弹性选择机制无论足征纳行为前的税法规范约定,还
是征纳行为过程中的无弹性选择机制都需要让税法成为
定规1如是方能通过漫长的税收实践,培养出税收,征纳
双方都其备的市场经济听要求的公共税收意识.

  一、预算制度改革与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体系
  1. 财政支出管理的基本框架
  2、部门预算制度改革
  一、完整的部门预算,既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二是内涵突破。改变过去预算内、外资金管理'两张皮的做法',将部门所有收入统一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即综合预算;三是方法突破。预算编制方法由'基数加增长'转变为零基预算;四是时间突破。将预算编制时间由过去的4个月延长至9个月,并按法律规定时间及时批复预算;五是监管的突破。通过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以及部门预算编报范围不断扩大,使人大、审计部门细化预算、强化监管的要求得到初步落。"
  改革进程、思路与重点
  作为公共财政改革的先导,部门预算的改革已进行了6年(2000年开始),正分步骤不断推进,目前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基本支出预算规范化。
  (2)项目支出预算科学化
  (3)推进政府收支分类与预算科目改革,在部门预算基础上生成按不同分类的预算数据。
  目前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支出定额核定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定额标准不够准确,支出预算的编制还没有完全摆脱基数法。
  (2)项目支出预算缺乏一套系统、完善的管理办法、评价标准和认证规范,项目的滚动管理还处于摸索阶段,一些财政资金难以落实到具体项目,仍需要通过部门二次分配实现。
  (3)非税收入管理手段还比较弱,由于认识不一致,配套措施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实施综合预算的难度比较大,"收支两条线"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
  (4)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试点工作在多数地区还没有启动,部门预算还基本停留在注重资金分配和投入方面,对支出效果的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
  (5)提请人大审议的预算报告、表格还需规范统一,提请人大审议的部门预算的完整性还待提高,部门覆盖面还要进一步加大。
  (6)部门预算改革的深度目前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向市、县等基层财政单位延伸,逐步拓展改革的范围。
  地方部门预算改革下一步指导方向
  针对目前地方部门预算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各地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力度,巩固部门预算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
  (1)进一步完善基本支出定额的核定方法,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市、县可以实行综合定额,逐步细化。
  (2)加强预算部门的基础信息收集管理工作,准确掌握预算单位的机构、人员和资产的变动情况,保证基本支出的公平合理。
  (3)完善项目预算的管理方式,建立项目库,推进项目滚动管理,减少项目预算的待下达指标,提高预算到位率。
  (4)积极推进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试点工作,在合理分配资金的同时,加强对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有效性。
  (5)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加强政府性基金管理,规范预算外资金收支,做到各种来源的资金统筹安排,编制比较健全的综合预算。
  (6)继续扩大部门预算编制改革范围。一方面要在财政系统内部扩大部门预算的实施范围,做好市县编制部门预算的推广工作,争取经过几年时间,在市县全面实行部门预算;另一方面要逐步增加向人大报送部门预算的数量,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7)在继续扎实做好按老科目编制2006年部门综合预算的基础上,选择部分基础工作较好的省级部门和市县部门按新政府收支分类试编部门预算,为从2007年起全面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编制部门预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3、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善政府采购制度的步骤:根据我国财政支出改革的状况与整体部署,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将采取三个步骤:
  第一步:在各级政府部门全面推行竞争性采购。积极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政府采购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节约资金。根据财政部统计,2004年全国实施政府采购预算2406.9亿元,实际支付(采购规模)2135.7亿元,节约资金271.2亿元,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过去的几年政府采购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相比国际,中国的政府采购还只是初级阶段,财政部提出2005年政府采购力争达到2500亿元,平均占我国GDP的1.5--2%(2004年GDP为159878亿),这离国际上政府采购平均占GDP 10%的水平仍然相差巨大。因此相当长时间里政府采购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采取有效措施扩大采购范围和规模。
  第二步:完善政府采购程序,提高采购效率。强化政府采购规则意识,采购程序既要科学、详细、严密,又要使操作便捷有效。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与财政支出的其他改革相互协调,编制和实施政府采购预算,扩大采购资金直接支付的范围和规模。
  第三步:加大WTO研究力度,为加入《政府采购协议》做好准备。

  4、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
  改革目标:争取在"十五"期间基本实现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
  改革的时间安排与步骤:2001年由国务院确定几个有代表性的部门率先进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地方可根据本地情况自行决定改革试点时间和步骤。在总结经验、优化和完善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
  改革内容:略

  5、推行收支两条线办法

  6、我国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意义与改革方向

#15357961914# 勾画农村公共财政建设路径有哪些呢? ******
#单居# 农村公共财政是后农业税时代,在以工补农的大背景下,为满足农村公共需求而建立的一种崭新的财政制度.这种制度对现有财政分配格局提出了革命性要求. 其一,农村...

#15357961914#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 - ******
#单居#[选项]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5357961914# 如何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 ******
#单居# 面对我国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正确认识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意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现社会公正,前提是提高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社会公正问题之所以得不到很好解决,与一些人...

#15357961914# 如何借鉴外国财政制度的实践以实现我国财政制度的改革? ******
#单居# 对我国财政管理的启示(仅供参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税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也取得较大进步,但与新加坡相比,无论是财政职能、预算体制...

#15357961914# 如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
#单居#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 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财税体制改革不断...

#15357961914# 总结2005年我国的财政政策实施背景、具体措施和效果分析 - ******
#单居#从2005年起,我国连续实施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正式被稳健的财政政策所取代.2005年末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2006年继续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决定.所...

#15357961914# 我国财政当前有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 ******
#单居# 1.财政职能定位不清,相对于市场经济“公共性”的要求而言,“缺位”与“越位”并存.公共财政本身即意味着应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设施几乎都是政府公共财政必须重点投入的领域;凡是市场机制能够有效...

#15357961914# “十二五”时期如何进一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
#单居# “十二五”时期,整个国家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节居民收入分配、节能环保以及城 镇化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关于财政体制的基本背景,进...

  • 如何完善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 答:11完善公共支出预算执行中的控制监督。要逐步建立起立法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主管部门和各单位内部不同层次的控制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21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反馈, 建立严格的报告制度。主要包括: 各单位要按规定定期向...

  • 简述公共财政出现的必要性、财政的职能以及国家财政体系的主要内容...
  • 答:我国建立公共财政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十个方面:1、解决财政职责不清的问题;2、解决政府预算占GDP。比重下降的问题;3、解决财政对不同经济成份的区别对待问题;4、解决财政消费性支出膨胀与不足问题;5、解决财政投资性支出失...

  • 财政题关于公共财政
  • 答: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相应地要求作为上层建筑核心部分的政府必须转变自己的经济职能,从直接管理转向宏观间接调控和公共服务;由政府投资开办竞争性企业到退出对该领域的直接投资,使财政投资支出增量为零,并对存量进行改革改组改造,...

  • 什么是公共财政制度?
  • 答: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分配活动或分配关系,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收支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财政体制和财政制度。公共财政的基本...

  • 如何完善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答:,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和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机制 ;第四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法律基础。根据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 ,进一步完善现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思路是 :(1)明确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 ;(2 )实行以纵向...

  • 如何借鉴外国财政制度的实践以实现我国财政制度的改革
  • 答:为此,应在国家预算法的基本框架下,完善预算法实施条例及其细则,提高预算监督管理法规的操作性。针对我国财政预算管理法规的缺位部分,出台相应的专门法规和制度,建立政府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相联系的法律机制,健全政府财务...

  • 如何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思路?
  • 答:我国的财政资金还存在着过于分散的问题,缺乏重点,这就造成了政府对一些大型公共项目的投资不足,进而会使让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大大减弱,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而且也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2、教育经费投入不...

  • 按公共财政要求如何调整完善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 答:随着以公共财政框架为导向的财政体制的建立,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 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地方财政支 出结构的调整应从转变地方政府职能、调整建设性投入结构、改革政府机构、压缩 行政管理支出、完善...

  • 论述财政与财政政策配合的模式
  • 答:要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及政策框架确立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实施积极的公共财政政策,使财政功能由经济建设型转为公共服务型,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地增长。 为抑制投资过热,防止物价全面上涨,应实施略微从紧的货币政策,适当控制银行信贷投放的...

  • 我国如何在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来保障社会公平的实现
  • 答:1、保障社会公平的制度建设:一是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二是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三是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四是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

    为传递更多家电数码信息,若有事情请联系
    数码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