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朗文言文翻译

司马朗(171 — 217年),字伯达,河内郡温县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司马八达”之一。司马朗年少时就表现得很有见识,汉末动乱之际,受父命带领家属逃离董卓,又迁往黎阳,成功躲避战乱。以下是我整理的司马朗文言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切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愿明公监观往事,少加三思,即荣名并于日月,伊、周不足侔也。”卓曰:“吾亦悟之,卿言有意!”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惧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先时,民有徙充都内者,后县调当作船,徙民恐其不办,乃相率私还助之,其见爱如此,迁元城令,人为丞相主簿。朗以为天下土崩之势,由秦灭五等之制,而郡国无蒐狩习战之备故也。今虽五等未可复行,可令州郡并置兵,外备四夷,内威不轨,于策为长。又以为宜复井田。往者以民各有累世之业,难中夺之,是以至今。今承大乱之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宜及此时复之。议虽未施行,然州郡领兵,朗本意也。迁兖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雅好人伦典籍,乡人李觌等盛得名誉,朗常显贬下之;后觌等败,时人服焉。钟繇、王粲著论云:“非圣人不能致太平。”朗以为“伊、颜之徒虽非圣人,使得数世相承,太平可致,”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惇、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遣命布衣幅巾,敛以时服,州人追思之。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翻译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郡温县人。九岁的时候,有人说起他父亲时称字而没有称名,司马朗说:“不尊重别人的父母,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那个人对他表示了歉意。十二岁的时候,通过经学考试,成为一名童子郎。因为司马朗长得又高又壮,监考的官员怀疑他隐瞒了年龄,便盘问他。司马朗说:“我内外的亲戚,历来都长得高大。我虽然幼稚柔弱,却没有攀高依赖的习气,折损年岁来谋求学业的成就,这不符合我的志向。”监考官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后来关东一带黄巾军起事,原来的冀州刺史李邵家住野王县,临近险要的山区,打算迁徙到温县居住。司马朗劝说李邵道:“唇亡齿寒的道理,难道只限于春秋时的虞国和虢国吗?温县与野王县就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现在您离开野王而迁居温县,只不过是逃避了早晨死亡的期限,却不能把死期延缓到明天,而且您身上寄托着一郡人民的希望,现在贼寇还没到您就要先离开,沿山一带州县的人民必然恐惧震惊,这等于动摇民心,为那些强盗坏人打通犯罪的途径啊!我私下里真为全郡担忧。”李邵不听劝告,边境一带的山民果然发生动乱,往内地迁徙,很多人遭到贼寇的`洗劫。

这时候,董卓强迫皇帝迁都长安,他自己却因而得以留在都城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官居治书御史,照理应当随皇帝同往长安。由于全国到处都不太平,就让司马朗带着家眷先回乡。于是有人报告说司马朗要逃跑,抓住他来见董卓。董卓对他说:“您与我死去的儿子同岁,可是您却几乎大大地辜负了我。”司马朗回答说:“明公您凭着崇高的德行,在灾荒兵交加的年月,能够为国家清除大批的乱臣贼子,推举大量的贤士,这真可以说是处心积虑,使国家得到大治。您的威望品德因此更加崇高,功勋业绩也因而更加卓著。但是现在兵燹一天比一天严重,各州郡人心惶惶,城郊境内的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抛弃了居室产业,四处流亡藏匿。尽管四边的城门都设置了关卡,用重刑杀戮来惩罚逃亡的人,仍然禁止不住这股逃难的势头。这就是我所以忧郁不舒的原因。希望明公您能洞察借鉴过去的历史,稍稍考虑一下。那么您的光辉业绩就将与日月同辉,连伊尹、周公也难和您比肩。”董卓说:“我也明白这个道理,您的话很有意义。”

司马朗知道董卓一定会败亡,便贿赂董卓身边的办事官员,偷偷地回到家乡。回到温县之后,司马朗又向乡中父老长辈们建议,河内郡与京城相邻,董卓与关东起兵群雄之间的战火一定会波及于此,这里将会成为乱世战乱频繁之地。不如趁道路尚通之时,先到黎阳投靠统领兵马的乡里姻亲赵威孙,然后观察时势。但是父老长辈们都恋旧,不愿意跟随司马朗离乡背井,只有赵咨带着家属和司马朗一起前往。数月之后,关东诸州郡起兵数十万人,大军都聚集在荥阳及河内郡,群雄们因各怀鬼胎,所以难以统一行动,因此有些士兵便劫掠当地百姓,造成人民的死伤超过半数以上。之后关东联军解散,曹操担任兖州刺史后与夺取其地盘的吕布在濮阳相对峙,司马朗才带着家属回到温县,当年发生饥荒,人民相食,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众人,代替父亲教导诸弟,因此司马家没有因为世道衰败而家业凋零。

司马朗二十二岁时,曹操征召他为司空掾史,任命他为成皋县令,因病离职,又复职任堂阳县长。他治理地方政策宽厚仁惠,不用鞭、杖等刑罚,百姓也不犯法。他升任兖州刺史,政策和教化得到了全面的推行,受到百姓的称赞。即使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司马朗也总是穿着粗布服,吃粗劣的饭食,用俭仆的生活给部下作出表率。建安二十二年(217),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吴国,行军到居巢的时候,部队中发生了瘟疫。司马朗亲自巡视军营,为生病的士卒请医配药。他自己也染上了疾病,死时年龄为四十七岁。司马朗死前吩咐薄葬,州里人都很思念他。魏明帝曹睿继位后,封其子司马遗为昌武亭侯,管理百户人家。司马朗之弟司马孚又将其子司马望过继给司马朗,司马遗去世之后,由司马望之子司马洪继承其嗣。



~

#18369917771# 文言文阅读一题 结合选文评价司马朗 - ******
#左兰# 展开1全部 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地人.九岁时,有客人随便说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怠慢不尊敬别人的父母的人,别人也不会尊敬他的父母.”客人连忙向他道歉.十二岁参加经试作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

#18369917771# 后汉书 文苑列传 祢衡传译文 - ******
#左兰# 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兴平中,避难荆州.建安初,来游许下.始达颍川,乃阴怀一剌,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是时,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或问衡曰:“盍从陈长文、司马伯达乎...

#18369917771# 我们卷子上关于司马朗的文言文,把臧霸写成了藏霸,夏侯惇写成了夏侯悖,是印错了还是可以这样写? - ******
#左兰# 当然不能这样写 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啊 字都不一样了 臧读作zang 另一个读作dun 出卷子的真心拙计啊!

#18369917771# 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 文言文 【以的含义】 是因为 还是 认为?.中考题.朗是司马朗 - ******
#左兰# 认为,我也刚考过,填的就是认为,相信姐

#18369917771# 空城计证明诸葛亮的胆识超穷,司马懿也绝非等闲之辈,为什么就不敢破? ******
#左兰# 第一幕:历史回眸:那一场惊心动魄的“空城计”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题曰“... 有一次崔琰对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说:你弟弟聪明英断,有胆有识,你可比不上啊....

#18369917771# 司马朗劝李邵不要离开野王县的理由是什么? - ******
#左兰# 董卓进入洛阳,地方州郡军队在关东一带起义,原冀州刺史李邵住在野王,为避战祸,想搬迁至温县,司马朗认为野王和温县其实唇亡齿寒,而且李邵背负郡国人民的期望却先行逃避,恐怕会造成沿山各县民心动摇及骚乱.但是李邵不听其言,果然造生当地民乱,温县亦遭到劫掠.

#18369917771# 新手不知道如何做任务我是新手26力猛(魏)不知道哪个任务到哪做还 ******
#左兰# 1:爆击熟练 地点:魏(洛阳)、吴(建业)、蜀(成都) 等级限制:5 准备物品:... 准备物品:兽皮5张,铜马1个,金钱10000两 任务流程:a:找司马朗接任务 b:汝南...

#18369917771# 三国人物有几个?我在集干脆面里的三国卡,问下,三国人有几个? ******
#左兰# 共计326个:自己看吧 丁 仪(正礼) 丁 奉(承渊) 丁 原(建阳) 丁 谧(彦靖) 丁 ... 司马炎(安世) 司马昭(子尚) 司马儁(元异) 司马朗(伯达) 司马望(子初) ...

#18369917771# 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内容 - ******
#左兰# 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融亦深爱其才.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 融既爱衡才,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操怀...

  • 司马朗字伯达原文翻译
  • 答:【翻译】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人。九岁时,别人有说他父亲名字的,司马朗说:“对别人的父母亲怠慢的,是对自己的父母亲也不恭敬。”客人谢罪道歉。十二岁时,通过经书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官员因为他身体强壮高大,怀疑他隐藏了年龄,追问他。司马朗说:“我的内亲、外亲,很多辈以来一直身材...

  • 《少年司马郎》的文言文翻译有哪些?
  • 答:九岁的时候,有人说起他父亲的字,司马朗说:“ ,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那个人对他表示了歉意。十二岁的时候,通过经学考试,成为一名童子郎。因为司马朗长得又高又壮,监考的官员怀疑他隐瞒了年龄,便盘问他。司马朗说:“我内外的亲戚,历来都长得高大。我虽然幼稚柔弱,却没有攀高依赖的...

  • 朗乃将家还温,收文言文翻译
  • 答:翻阅:司马朗于是携带家眷回到温地(古温国,今河南省温县一带)。时逢年岁饥荒,甚至出现人吃人现象。司马朗收养抚恤自己宗族的人,教育族中的兄弟,不肯因为世道衰败便放弃自己的责任。

  •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原文及翻译
  • 答:九岁的时候,有人说起他父亲时称字而没有称名,司马朗说:不尊重别人的父母,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父母。 那个人对他表示了歉意。十二岁的时候,通过经学考试,成为一名童子郎。因为司马朗长得又高又壮,监考的官员怀疑他隐瞒了年龄,便盘问他。 司马朗说:“我内外的亲戚,历来都长得高大。我虽然幼稚柔弱,却没有攀高...

  • 三国志司马朗传原文及翻译
  • 答:译文: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地人。九岁时,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他十二岁时,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讯问他。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个头高大...

  • 文言文阅读一题 结合选文评价司马朗
  • 答:十二岁参加经试作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于是向他核实查问。司马朗说:“我的家人和亲属,几代都身材高大。我虽然年幼体弱,没有高大的风骨,但减少年龄来求得幼年成名,这不是我的志向。”监考的人认为他不同寻常。后来关东一带战乱,前冀州刺史李邵的家人居住...

  • 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的意思
  • 答: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这句话出自《晋书·宣帝纪》。原文:尚书清河崔琰与帝兄朗善,亦谓朗曰:“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译文:时任尚书的清河人士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关系好,曾对司马朗说:“你的的弟弟聪明亮察,做事果断,身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 劾问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 答:意思是:(司马朗)十二岁时,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便予以追究。司马朗对答说:“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个头高大,我虽然年幼,却没有高攀的习性,通过少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监考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讶...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司马朗传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
  • 答:(4分。每句2分。有欠缺酌扣)小题1:示例: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小题1:试题分析:B项中的“异”应译作“认为……奇特、奇异”,是文言文中的重点字...

  • 带朗 字的古文,
  • 答: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节选自《三国志· 司马朗传》)...

    为传递更多家电数码信息,若有事情请联系
    数码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