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伸出援手吗?——旁观者效应

在1964年的美国纽约发生过一起凶杀案,称为吉诺维斯案件。案发那天的凌晨三点,一位名叫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的姑娘返回她的公寓,被一歹徒劫持杀害。遇害者的38个邻居在整个案发的30多分钟内听到了呼救声,其中许多人还走到了窗前看了很长时间。甚至在引起一位邻居的注意后,杀人犯逃离现场,十分钟后重回现场并继续捅这位小姐直到她死亡。然而,没有一个人去实施救援,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电话及时报警。一对夫妇(他们说他们认为已经有人报了警)把两把椅子移到窗前去观看这一暴力事件。杀害吉诺维斯的人温斯顿.莫斯利(Winston Moseley)最终死在了监狱里,呆了五十多年,历经十八次假释被拒,最终没见到阳光。

从整个作案手法来看,这场谋杀的手段很普通甚至有些拙劣,但却因为38个目击者的冷漠,成为了美国最有名的社会事件之一,,甚至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曾就此事发表演说:

“这件事传递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信息,我们每个人不仅仅是处于危险之中,而且还是孤立无援的。”

这个案件在当时也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社会心理学家拉特纳(Latane)和达利(Darley)。作为科学家,他们并不打算谴责谁,而是试图揭开为什么没有人对受害者伸出援手的心理因素。在案件发生后,也就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他们假设,吉诺维斯案件中的多人在场,导致了社会责任的分散。当目击者看到其他窗户上也有人用闪现时,他们会感到自己没有必要行动,或者认为既然别人也看到了事情发生,别人可能已经通知了警察。他们提出的理论是:正是由于观看事件的目击证人太多而降低了任何一个个体提供帮助的意愿。这就是“旁观者效应”(BystanderEffect),即危机现场中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反而越少。

2011年,在广东佛山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两岁的小女孩小悦悦在路上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以及前些天发生的“地铁骂人事件”,全程都没有人挺身而出,间接的证明了“旁观者效应”的正确性和普适性。

王小波写过一本书叫做《沉默的大多数》,可能叫“大多数的沉默”更贴切一些。(在这里还推荐大家去看一部纪录片,根据吉诺维斯的事件拍摄的,《沉默的证人》(The Witness))

那么,是因为我们经历的突发事件太少,所以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还是因为人性本身就是自私冷漠的?

常识可能告诉我们,在一件突发事件发生时,在场的旁观者数量越多,他们干预的可能性就越大。拉特纳和达利却提出了相反的假设,也就是说,在突发事件中,旁观者越多,人们心里的某种想法就越强烈“在场这么多人,肯定会有人伸出援手,我何必出这个风头,又何必趟这趟浑水”。这样的想法降低了旁观者的道德负担,提供帮助的动力也大大减弱。最坏的情况,是没有一个人挺身而出,这种现象,也被他们称之为“责任扩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现象。

为了验证责任分散的假设,达利和拉特纳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研究的结果一致表明,在各种应急情境中,被试相信在场的其他人越多,实施帮助的比例也越小,该研究真正的目的,是考察被试在肚子一人时的主人倾向是否与他相信还有其他人存在时不同。其中90%的研究都表明,独自一人时帮助别人的可能性更大。达利和拉特纳相信,公众目睹别人身临危难却不去救援的原因,不是人性的丧失,而是由于其他人在场所产生的相互影响,抑制了人们援助的动机。

还有一种解释是心理学家称之为“评价恐惧”的现象。达利和拉特纳认为,当别人在场时,我们没有去帮助当事人的部分原因是我们害怕难堪或被嘲笑。设想一下,如果你有帮助别人的愿望,而别人并不需要或者不想让你帮助时,你将感到多么的尴尬,感觉自己像个小丑一样,我们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问题及时,这些经历告诉我们一种错误的东西:帮助他人的行为看上去很蠢。

而在后续的研究中又发现,仅仅是设想自己是群体的一员就会改变帮助行为,当我们设想自己是群体一员的时候,大脑会立即把握机会,认为自己的个人责任变少。

这一系列的研究确是让人觉得对帮助他人的内在动机有些悲观,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时处在群体之中,然而生活还是每天在发生帮助他人,利他甚至是英雄主义的行为。这项研究的意义就在于,让人醍醐灌顶,不仅解释了使人困惑的人类行为,而且还有助改变这种行为,当人们更多的认识带这种效应的机制的时候,他们会更愿意向危难中的人伸出援手, 关键在于,我们应该永远像自己是唯一的旁观者一样去行动!

写到这里终于松了一口气啊,至少人性是可以相信的,查资料的过程,简直就是“性恶论”和“性善论”在打架啊,感觉要分裂的样子。想象一下,如果人性不值得信任,社会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

#15896251030# 什么叫责任分散效应? - ******
#董朗# 责任分散是一个很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就是当目击者的数目增加,每个旁观者助人的责任感减少的现象.

#15896251030# 当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伸出援助之手的制约因素是什么?(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 - ******
#董朗# 情景因素:1、旁观者在场 2、榜样的存在 3、时间压力 4、被助人的特点:1、性别 2、相似性 3、不被责备者 .助人者个人的影响因素:1、情感状态 2、消极心境 3、积极心境

#15896251030# 陌生人遇到困难,你会伸出援手吗 - ******
#董朗# 这个不好说了,年轻的时候可能不加顾虑的直接帮助了,可以现在要有考虑,困难出自哪里,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我精力旺盛,财富旺盛也许还是不怎么考虑的,最好帮助别人还是要看自己能不能帮助别人.

#15896251030# 当你在路上遇到乞讨的,你会伸出援手吗? ******
#董朗# 您好! 我的回答是:会的.不管怎么说,当一个人连自己的尊严都放弃了,那么这个人就非常的可怜了.不管是真乞丐也好,假的也无所谓了.

#15896251030# 如果一个学生向网上发出呼吁求助你们会伸出援助之手吗 ******
#董朗# 如果说是现实真的有困难, 或者说遇到哪方面的问题, 社会和网络肯定会给予支持 但是如果是无谓的求助 一般人只会给予评论而已

#15896251030# 出了事 如果只有一个人.那么他便会解决 如果在出事的时候有许多人在 那谁都不去当出头鸟的那个心理 - ******
#董朗# 旁观者效应 也叫 责任分散效应 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指在紧急情况时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结论性的、权威的证据证明旁观者现象.

#15896251030# 遇到天灾人祸,我们应该伸出援手还是冷眼旁观? - ******
#董朗# 也许天灾人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天灾人祸的漠视与袖手旁观 相信像那首歌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所以我们都应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我们需要帮助的人,助人为乐嘛

#15896251030# 望大家能描述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例如从众效应啊,等等~~谢谢!!! - ******
#董朗# 旁观者效应: 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指在紧急情况是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结论性的、权威...

#15896251030# 用社会心理学知识分析小悦悦事件6 - ******
#董朗# 1.从人本心理学角度分析小悦悦被撞事件你好: 有点冲突哦. 因为人本主义并不关注潜意识这些东西,它更在意的是找到一个人本身的积极力量,并朝向个人的更好的期望目标而努力.所以,它一般也可以理解成实现自我. 所以,你下面所提...

  • 遇到有人呼救,你一定会伸出援手吗
  • 答: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可能遭遇危险”。若确定有危险,人脑就会挣脱束缚,发出警示,伸出援手。但生活情境多半模棱两可,隐晦模糊,难以判读,紧急情况亦然。科学家对这些诡异的行径提出了解释:包括社会暗示作用,旁观者效应和多元无知效应。如果身边的人大家都在目睹同一件事情,而大家都无动于衷,...

  • 为什么说“看热闹的人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概率越小”?
  • 答:但是结果并不会像你所想的那样单纯,现实是,你可能会在冷漠的大众面前死去,而不是被人送到医院救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心理现象——责任扩散效应。责任扩散效应又称旁观者效应,是指救助行为出现的概率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概率就越小。旁观者心理的出现源于一场...

  • 人们围观摔倒的老人而不伸出援手是什么社会心理效应
  • 答:在社会心理学中属于:旁观者效应,简单来说围观的人多了,不去管的可能性就大了。

  • 职场办公室里的旁观者正在扼杀团队的创造力
  • 答:心理学中有一个经典的研究案例,比布(Bibb Latané)和约翰·达利(John Darley)两位心理学家针对1964年美国一起凶杀案中37位目击者无人报警救援的现象提出“旁观者效应”(“Genovese综合征”),即大家都认为围观的人那么多,一定有人会伸出援手而不是必需要自己出面。这就导致大家一同看着问题恶化...

  • 如何应对“旁观者效应”
  • 答:这些实验看完,相信大家可以去理解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众人冷漠事件,然而理解归理解,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避免这种旁观者效应的发生。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梅利莎·伯克利博士提出如下建议:1 、如果你是旁观者,发现情况模棱两可,一定要忍住观望别人的本能冲动。2 、如果你认为有人可能...

  • 出现旁观者效应的原因主要包括
  • 答:责任分散 当有许多人在场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不必承担全部责任,因为其他人也在场。这种责任分散的心态会导致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不必采取行动,而是等待其他人先行动。例如,在公共场所如地铁站、购物中心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往往会有很多人围观,但只有少数人愿意主动伸出援手。去个性化 旁观者效应的另一...

  • 看到别人遭遇困境时,你会伸手相助吗?
  • 答:这就提醒我们,做善事好事时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只要是对别人有帮助,就值得去付诸行动。当今社会需要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别人遭遇困境的时候,需要你给他力所能及的帮助,需要你适时地伸出援手拉他一把。老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确实,如果每人都能奉献出点滴光亮,那么,阳光将会照亮世间每个角落。

  • 责任分散效应
  • 答:2、在陌生环境寻求帮助时,最好“点名道姓"地叫人,也就是说需要指明想要求助那个人的外貌特征以便对方能知道是在叫自己,从而获得更多的责任来帮助你。3、要从自己做起 在看到他人需要帮助,并且也在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可以主动伸出援手,没准你的行为会鼓励更多人帮助他人。

  • 用社会心理学解释人为什么会见死不救
  • 答:1. 当一个人面临危险而其他人没有伸出援手时,可能与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人格特征有关。恐惧、反社会倾向或其他心理因素可能阻碍了个人的救援行为。2. 在有多个目击者的情况下,责任分散成为了一个关键因素。每个人都可能认为其他人会负责救援,从而导致没有人采取行动。这种现象被称为“旁观者效应”。3....

  • 个体在人群聚集处受到歹徒的伤害时,旁观者往往只选择围观而不介_百度知...
  • 答:个体在人群聚集处受到歹徒的伤害时,旁观者往往只选择围观而不介的原因是围观人群太多导致责任分散。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旁观者效应是指在出现危急情况时,在场的人越多,会出现救助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也就是说,大家都想当旁观者。产生旁观者效应,主要是能够伸出援手的人越多,人们所承担的救助...

    为传递更多家电数码信息,若有事情请联系
    数码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