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丧葬习俗

备材
备材,在老人50岁以上时,子女为老人上山砍木头,一般是果松(红松),请木匠做两口鞑子荷包(棺材)准备着,俗称“旗材”。城市里一般都不备材,人死后,直接到棺材铺购买。

丧仪
丧仪,早期满人讲究丧礼。当家中死者弥留之际,便更易新衣,俗称“穿寿衣”。灵床放在南炕前,头西脚东。断气之际,全家老小不许哭喊,静静地等候老人安静离开人世。人死后,白布(纸)蒙脸,用白线绑住双脚,这叫绊脚丝(入殓时打开),还让死者两手攥两个硬币,表示死后有钱花。还要把一只公鸡用手捏死,放在死者头前,叫做“倒头鸡”。这时大家开始哭啼,哭得有声有韵,哭的内容都是死者生前的优点好处,这叫“哭九场”。满族长辈人去世,儿女穿白色孝衫。孝衫一般过七天后才脱下,等到百日后再穿孝衫上坟烧纸,然后脱孝。

挂布幡
挂布幡,老人一咽气,首先在院子西南处坚起一个七米长短的木杆子,木杆顶端悬挂大红布幡,俗称“魂幡”。布幡一经悬挂出去,亲朋故里纷纷而来。在灵前叩头之后,男左女右,分列两旁,直到夜间。直近亲友还要轮流在灵前“守夜”。“守夜”的人不能睡觉,天冷时拢火堆取暖。丧家要准备酒和食品,供“守夜”的人饮用。

入殓
入殓,择吉日吉时举行入棺仪式。棺材放在南窗下,棺内糊纸,然后把筛过的土铺在底层,土上再铺一层黄纸,放上七个铜大钱,这叫“垫背钱”。尸体从屋里抬出时,不准天日照死人,不准从房门抬出死人,因为房门是活人走的,忌讳死人经过。所以入殓处,用遮盖物支上棚。尸体由窗户抬出,长子抬头,其它儿子抱脚,装入棺材叫入殓。

停灵
停灵,停灵要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而定。人死停灵一七、三七、五七、七七不等。生活富裕的家庭,长辈人死可停灵七七四十九天,生活困难的家庭人死后随时出殡。近些年一般都停灵三天,分大三、小三。小三指晚上死时就算一天,大三指晚上死不算一天,而且入殓和出殡同时进行。停灵时,“孝子”不能离开灵棚,朝夕守灵。

出殡与下葬
出殡与下葬,满人出殡必择单日,说双日出殡意味死双人,不吉。那天一早,要派人到祖坟地“打井子”,先由外姓人把锹土取出放在一边,准备下葬时使用,然后大家一齐往下挖,挖到二尺八寸深,就不往下挖了。灵柩发引叫“出殡”。出殡伊始,首先要把布幡从木杆上取下来,孝子或孝孙举起布幡走在灵柩前面,作为引路。起灵后,摔丧盆子,吹喇叭,红布幡在前头引路,各种纸扎物(纸人纸马等)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撒纸钱。到达墓地,先在地上横放两根短圆木,将灵枢落在短圆木上。之后,大家开始抢撕那块布幡,由于人多,以礼都应得上一块,因此撕得很碎。生前养的猎狗和弓箭,也要在火中焚化,将骨灰埋在灵前脚底下。

《满族丧俗》之一

生老病死,人之长理。满族人在处置老人丧事时的确有着和其它民族所不同的特征。

年纪较大的老人病危,家里人要不分白昼黑夜的看护,叫“守夜”,并准备好“装老衣裳”(寿衣)等物品。一般衬衣衬裤用白花旗(一种白布)制做,外套的上衣和裤子都用青(黑)花旗。如果是老太太故去,白衬衣外罩上深蓝色的旗袍。男人外账藏青色马褂。鞋子男女是不一样的。女的穿蓝色绣花鞋,男的穿青色厚底鞋。穿白色衬衣时,要把最上面的纽扣剪掉,怕尸体腐烂后,纽扣掉到嘴里,这样后代会出哑巴的。

看看病人呼吸很微弱了,就要把人从窗户抬到棺材里。拍的时候要用一块遮阳布来遮挡阳光。

如果病人在炕上咽气,就要顺炕沿放一块较宽的木板,木板两头用土坯垫起。年岁越大垫得越高。这块板子叫“停床板”,头冲里脚冲外。带着微弱的呼吸,从窗户抬到棺材里叫“走马入殓”。因房门屋门都是走正常活人的,所以死人要从窗户抬出放进棺材里。

棺材要放在院子中央已搭建好的灵棚中。棺材也叫“寿材”和“料子”。板料都用红松板材,有“二三”料子、“三五”料子,比较上档次是“五七”料。前一数字代表棺材的两帮板材厚度,后一数字代表“棺材天”(盖)的厚度是几寸。满族人的寿材叫“旗材”。旗材棺木由两部分组成:下面一截叫“旗材下套”,上面部分叫“天腔”,两下两部分几乎一样高,所以人何称呼叫“大谷腔”。它不像“民人”寿材前面有斜旋切式的半圆型前脸,而“旗材”前面有一定的“斜头”,是直的,两边有起线的压板。棺材不论是天(盖)、底和帮都是“奇数”的板材组成。要么独帮独底独天,要么帮、底和天都用三块板拼成。棺材底色都是用紫檀色,再请画匠画上二十四孝。

入验前先在棺内筛上一层细土,土上铺上“黄仙纸”,在铺上黄布面的褥子,上盖黄颜色的薄被。这叫“黄金入柜”,如果盖白色的被就称为“铺金盖银”了。

《满族丧俗》之二

故去的老人入殓后,在口中放一枚栓着白线的“咽口钱”,脸上蒙上一块方型黄布叫“蒙脸布”,两手各攥一个馒头叫“打狗饽饽”。盖上棺盖后,家人们要为故去的老人指“冥路”。在此同时,大门外按故去人男左女右竖起“聚魂幡”。聚魂幡是用半幅红布做幡身,用青布做一三角型幡头,幡身下部有开叉,象征两条人腿。挑幡的木杆不能用椴木,而要用杨木柳木等木杆。

老人故去后,家中要派人到各亲属家去“报丧”。报丧人要用打千礼向亲属通报丧事以及“开吊”和“出灵”日期。而这时,要搭建灵棚和布置灵堂。灵前摆放一张供桌,供桌上有供饭供菜以及糕点等食物。供桌前放有一中号瓦盆,作为烧纸用的“丧盆子”。棺材的底要长出六七寸。是放“常明灯”和“倒头饭”的地方。

满族人不戴孝帽也不披麻。晚辈的男子穿孝衫腰间扎孝带,晚辈人都在孝衫上,丁有不同颜色的布条,你方便于辨认辈份。孝子们扎青布条,孙辈们扎红布条,曾孙扎绿布条或穿红色孝衫,表示是“喜丧”。家族中晚辈妇女要带“孝包头”。孝包头是将白孝布叠成约8cm宽的长带,如故去的是男性,要在头部的左侧打结,如果是女性,则要在右边挽结。亲戚们的所有孝布都是丧事人家免费供给,但家族前来奔丧的人就要自已准备了。

家里不管男女都要守孝。男人们在棺材左侧跪着(指来吊丧的亲友来叩礼时),辈份大的在前面,女的在棺材右侧,也同样按辈分开排。

前来奔丧的亲友们拿着烧纸和其它物品,家里主事人要迎接并拿过物品,奔丧人跪地烧过纸后要磕头三叩首,两侧跪着的家也要叩头还礼。

按照清代《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记载,属于“加哈地方佟佳氏”。乾隆年以后一直居住在盛京(沈阳)城南郊。由于民族感情和工作方面的关系,比较注意收集有关满族风俗的材料。现在就根据自己的见闻,参考文献记载,简略地谈一谈满族传统生活习俗的几个主要方面。

早期女真族的丧俗,有的火葬,有的土葬,有的树葬,有的天葬,还有的水葬,这是由于生活地域不一,经济条件各异而形成的。到了努尔哈赤时期,就以火葬为主。用火葬,和当时满族生活环境有关,和他一同去打猎的伙伴很难将其尸体运回来,只好将死者的辫子剪下来带回,将火化死者的骨殖捡回几块,象征这个死者遗体,放进鹿皮制做的口袋里,回到自己的部落(家乡)再埋掉,到了后期又用骨殖匣子。清初,仍延续这个习俗。入关后康熙时期改为土葬。土葬逐渐被农耕地区和城市里的大多数满族人所接受,这也是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辽宁地区满族丧葬大体上可以分为小殓、大殓、服丧、祭奠等几个主要程序和仪式。

小殓是指从死者去世到装入棺材前的阶段。老人临终之际,儿女们给他洗净手脸,换上装老衣服鞋帽,无论男女都须穿本民族传统服装。从里到外一般是七层(套),也有少于或多于此数,但必须用单数,以免把成双和死联系在一起不吉利。如死者是有官职爵位之人,也可以穿官服入殓。
人死后,还要有一系列的仪式,在死者的口内要放一枚铜钱,一些地方叫“含殓”。手里要握着铜钱。在死者的头前还要放一长明灯,俗弥“倒头灯”。这盏灯直到大殓时才熄灭。
死人要避祖宗,满族在屋里西墙供祖宗匣,不能让死人的煞气冲了阻宗。在死者刚刚咽气时,就用红布将祖宗板挡上。也有的将祖宗板上的神位请下来,用红布包上,在治丧期间妥善收藏,出殡后一百天再放上祭祀。
挂红幡(也称丹旐),也是满族丧葬礼中独特的习俗,在《清会典》中有记载:“满用丹旐,汉用铭旌。”丹旐又叫魂幡、引魂幡、领魂幡。像一个长条旗,用一丈左右长的红布做成,其长短跟死者的辈分与年龄大小有关。年龄大的就长些,年龄小的就短些。幡两头用黑布装饰。’挂幡的方法是在丧家的大门外,竖根约两丈高的杆子,将幡挂在杆子上。如果死者是男性,便挂在大门外的左边;女性就挂在大门外右边。如果放在庭院里,以屋门为界,也是男左女右。每天早、午、晚三次在幡前祭祀早上挂出,晚上收回,直到出殡。长者死后,亲友们开始吊唁、守夜、陪宿,至近的亲友晚上不睡,陪着家属守灵。早期满族的丧礼,死者的家属和至亲族人要减食三日,与这个相关连的是“馈粥”礼节。清入关后,一些人家的“馈粥”变成酒宴,雍正皇帝曾批评这种奢侈习俗。从这天开始,亲友们前来吊唁、烧纸。大殓,也就是民间所称的“盛殓”,将死者尸体放入棺材里,一般在死后的第三天举行。满族的棺材形状与其他民族不同,棺材盖是起脊式的,俗称“旗材”。棺材里铺褥子,还铺树枝干柴,这是昔日火葬习俗的遗风。满族习俗认为死者的住房应与生者住房一样,也应当起脊。‘ 有钱人家的坟里还带炕,将棺材放在炕上。

早期女真族的丧俗,有的火葬,有的土葬,有的树葬,有的天葬,还有的水葬,这是由于生活地域不一,经济条件各异而形成的。到了努尔哈赤时期,就以火葬为主。用火葬,和当时满族生活环境有关,和他一同去打猎的伙伴很难将其尸体运回来,只好将死者的辫子剪下来带回,将火化死者的骨殖捡回几块,象征这个死者遗体,放进鹿皮制做的口袋里,回到自己的部落(家乡)再埋掉,到了后期又用骨殖匣子。清初,仍延续这个习俗。入关后康熙时期改为土葬。土葬逐渐被农耕地区和城市里的大多数满族人所接受,这也是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辽宁地区满族丧葬大体上可以分为小殓、大殓、服丧、祭奠等几个主要程序和仪式。

小殓是指从死者去世到装入棺材前的阶段。老人临终之际,儿女们给他洗净手脸,换上装老衣服鞋帽,无论男女都须穿本民族传统服装。从里到外一般是七层(套),也有少于或多于此数,但必须用单数,以免把成双和死联系在一起不吉利。如死者是有官职爵位之人,也可以穿官服入殓。
人死后,还要有一系列的仪式,在死者的口内要放一枚铜钱,一些地方叫“含殓”。手里要握着铜钱。在死者的头前还要放一长明灯,俗弥“倒头灯”。这盏灯直到大殓时才熄灭。

满族丧葬习俗 满族丧葬中,有所谓“烧饭”之礼俗。辽金时女真人就有将“其祭祀饮食之物尽焚之”的烧饭之俗。沈阳满族沿袭此俗,富贵人家还有将生前所御狗、马焚烧的。以后,努尔哈赤、皇太极等统治者一再告诫要节省食物器用,除烧饭外,也不再焚烧狗马,只将生前所用狗、马率至坟前火堆旁,用鞭棍催打狗马从火堆上奔跳过去就可以了。

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的丧葬,仍有殉葬之恶俗。此俗亦系沿袭自辽金女真奴隶主贵族“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三朝北盟会编》卷三)的故俗。努尔哈赤死,有大妃乌喇纳喇氏、庶妃代音察、阿迹根三人从殉,虽然其中不无政治斗争的需要,却反映着殉葬的陋俗;皇太极死,亦有二个亲信侍卫从死。此恶俗,在满族入关后逐渐消失,沈阳满族以后也不再保留此俗。

入葬后,丧家门外不设殃榜(一般汉族在门外设殃榜。所谓殃榜,是由阴阳算命先生开列的含殓日、生辰日、回煞日、避忌日),三日领魂不返家,寄送土地庙。服丧期间,丧家男女以白布袍带为丧服。葬前,带垂至前胸;葬后,男挽于腰间,女戴“包头”。百日内,起居不释白,男截发,冠不缀缨;女剪发,头不戴簪花。

清帝王因政务繁忙,受汉族影响,皇太极之丧规定“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释服”。老皇帝死,新皇继位,虽在丧期,临朝大典时仍要求官员“冠宜缀缨”。

一般满族人家,百日内起居不释白。至百日,备香楮祭品到坟前敬奠,脱去孝服,称之“释服”。三年内,男不穿红衣,女不戴簪花,保留着满族的古制。

满族有清明上坟插“佛托”之俗。此“佛托”大多为柳枝插上苞米核子,上贴五彩纸,插在坟上,意为“坟花”,寄托哀思。

进入二十世纪,丧葬旧制有所改革,一个时期曾袭用汉俗,但丧服之制仍保留下来。解放后,又能了进一步的改变,现在丧葬旧制已不见了,代之以火葬和追悼仪式。

未出嫁且未梳头的女儿、孙女,用长孝带围一宽箍,结于头后,下垂脊背。至于孝服的吐边、收边,与旗籍大致相同。

旗人丧服和汉人丧服 丧礼在北京有种种的分别,丧服也因之有了不同。满蒙丧服最轻(内务府三旗尤轻),汉军较重,汉人最重。以前是一望便知是某族人的,近年旗人羼合汉礼,才渐渐不易区别。

满蒙的丧服

旗族人因大小有个一官半职,虽只是一名"马甲",只有二两银子钱粮,也不免有些官派,丧服便也官样起来。满蒙旗族男子丧服,穿"四开启孝袍子"(启念作"器儿",即会典所谓袍几裾),小领钮扣和大褂一样,除左右开启外,前后还有两开启和袍褂的袍子一样。父母以至祖、曾等直系尊亲穿"大庄粗布"孝袍,衣边外吐,谓之"吐边孝"。不钉钮扣,只钉布条,系粗布孝带。头戴青布小帽,只安青线帽顶,不用白帽结,足穿青布靴(后改青布鞋),鞋上也不蒙白布。孝服至轻,除孝袍吐边外,几乎看不出是亲丧来。本族人丁,孝袍用"绒花粗布"缝制,唯胞侄为胞叔服孝也应穿大庄粗布孝袍,一切全和儿子为父母穿孝一样,分别只在领子。子用白领,侄用青布领。凡穿绒花粗布孝袍的,可以不系布条而钉纽袢。外甥为舅父母、姨父母,亲家儿对亲翁母,婿对岳父母皆应穿漂白洋布孝袍,是为孝服中最轻的。但如甥舅和翁婿本人家中已无尊长老亲,也可穿绒花粗布孝袍。以前穿漂白洋布孝袍的,纽袢全用广扣铜钮扣。婿为岳父母服丧并穿石青马褂(绸布均可),腰系凉带,带活计(即"跟头褡裢"、"表绢"、"扇套"等物)。

甥婿所穿洋布孝袍,皆用蓝绸卷头、挽袖,甥婿的区分,只在马褂的有无。以前办丧事并没有递送纸花的办法,一律全送孝带。至亲送绒花粗布孝带,远亲或朋情友好送漂白洋布孝带,所以早年到人家吊祭,该穿孝袍的全散腰不系带,只等在灵前行过礼后丧家必用铜茶盘,双手送过孝带来,并说"您给免免罪",谓之"递孝"。朋情不穿孝袍的也递孝带,至亲过"探丧"的,在人死未大殓以前来探丧时,即送过孝带。丧家富足还有对至近戚友送孝布的办法。朋友穿孝没有一定规矩,只看感情。其中义子为义父母穿绒花粗布孝袍的占多数。

满蒙旗族妇女的孝服,近年尤其不可多见,孝袍和男子没有大的分别,只孝袍不留开启,孝带系在腰中,并由肩上背过背后(以死者的性别分男左女右)。旗族妇女因都梳"两把头",所以有"拆头撂辫"和"不拆头撂辫"的分别,又有"拆头撂单辫"和"拆头撂双辫"的不同。妇女最重的孝服是为自己的丈夫穿孝。夫死,妻应摘去两把头,拆开头□和燕尾,另扎一个大把,用青线扎把,将大把分为两绺,编成两个小辫,辫梢散开不系辫绳。头把上安白骨扁方(内务府人用铜扁方),长只三四寸,用发绕住将辫撂在脑后,然后用大庄粗布包头带子将头上缠好,结于头后用针卡住,所余带子头即垂在身后,太长的可以拴在腰带上,这叫作"拆头撂双辫"。儿媳为翁姑服丧也同样拆头撂辫,只撂一个辫,可以用青头绳系辫梢,翁死撂左辫,姑死撂右辫,这叫作"拆头撂单辫"。扁方可用银或白铜质而较长一点的(扁方以骨质为孝重,银、铜以短为孝重)。侄媳及近族女性用长两把头扁方,并可戴耳挖首饰。耳环也有区别:妻光耳,媳系青线,侄媳可以戴白银圈。

所有拆头撂辫的,在接三之日,娘家人必要在此伺候,等送三走后,即由娘家人代将撂辫梳上,至接三次日,再将辫子撂下,只妻子不再撂下双辫,只撂左边单辫。其余诸人也照旧撂下,只等出殡下葬之日在茔地梳上,便永远不再撂下,专候百日脱孝(侄媳六十日或五七、三七不等)。极远族媳辈孝妆不拆头撂辫,仍梳两把头,将左或右一把拆开(系指头发两把头)以死者男左女右为分,梳一小辫。头上用绒花粗布作包头,白头首饰。亲家媳妇和甥妇用漂白洋布盘俩双十字,交叉在两把头上,脑门不围箍,戴点翠首饰,也可以用青布将黄首饰包扎代用。内侄媳妇不拆头也不撂辫,但用绒花粗布包头,作交叉十字,并将脑门箍着,以示和撂辫及洋布的区别。凡拆头撂辫的,都应有跪灵陪孝的义务,甚至出殡后各回自宅也按着定制穿孝。

旗籍的丧礼由清中叶以后事事讲排场,礼节仪式虽极其隆重,哀痛的表示较比汉人却薄得多了。孝子除孝服外,内衣是不注意更换的。孝期是为母亲服三年丧,为父亲服二十七个月丧。只在百日之内穿孝袍,过百日即换青衣,以至除服,并没有穿白一年、穿灰青各一年的丧制。尤其出阁的闺女,孝服更轻,和甥妇差不多,外孙也不跪灵,这个原因是根据清代帝室对于外戚"尊而不亲"的缘故。

汉军八旗编入的成份很复杂,大部是明代居住满洲的汉人及入关后编入的河北、山东各地的汉人。此外还有清真教入汉军旗的(如黄、马、金、邓等八家回民),俄国阿拉巴金人、朝鲜人、安南人、金川人等都包括在汉军旗内。因此,汉军旗人的丧礼在清初时各自不同。沿至清末除回八家尚守天方教礼,俄罗斯牛录下旗民还守东正教礼外,其余的和满蒙旗已大致一样了。

沈阳满族之家,有祭祀或喜庆事,要杀牲吃福肉,要请亲朋作客,让于南炕上坐。家人要将福肉敬献尊长客人。肉是白煮,不准加盐,特别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酱。客人进门向神主叩头,转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准道谢和擦嘴,否则是对主人不尊重。农村有年节杀牲祭祀请亲朋宾客吃福肉之习。供方子肉为四时吉庆;供鱼为吉庆有余;供粉花是保佑后辈发家;供大葱要剪去葱根,扎成一把,标志着本家后辈聪明伶俐,光宗耀祖。

满族的殡葬方式~

满族丧葬习俗 满族丧葬中,有所谓“烧饭”之礼俗。辽金时女真人就有将“其祭祀饮食之物尽焚之”的烧饭之俗。沈阳满族沿袭此俗,富贵人家还有将生前所御狗、马焚烧的。以后,努尔哈赤、皇太极等统治者一再告诫要节省食物器用,除烧饭外,也不再焚烧狗马,只将生前所用狗、马率至坟前火堆旁,用鞭棍催打狗马从火堆上奔跳过去就可以了。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的丧葬,仍有殉葬之恶俗。此俗亦系沿袭自辽金女真奴隶主贵族“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三朝北盟会编》卷三)的故俗。努尔哈赤死,有大妃乌喇纳喇氏、庶妃代音察、阿迹根三人从殉,虽然其中不无政治斗争的需要,却反映着殉葬的陋俗;皇太极死,亦有二个亲信侍卫从死。此恶俗,在满族入关后逐渐消失,沈阳满族以后也不再保留此俗。入葬后,丧家门外不设殃榜(一般汉族在门外设殃榜。所谓殃榜,是由阴阳算命先生开列的含殓日、生辰日、回煞日、避忌日),三日领魂不返家,寄送土地庙。服丧期间,丧家男女以白布袍带为丧服。葬前,带垂至前胸;葬后,男挽于腰间,女戴“包头”。百日内,起居不释白,男截发,冠不缀缨;女剪发,头不戴簪花。清帝王因政务繁忙,受汉族影响,皇太极之丧规定“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释服”。老皇帝死,新皇继位,虽在丧期,临朝大典时仍要求官员“冠宜缀缨”。一般满族人家,百日内起居不释白。至百日,备香楮祭品到坟前敬奠,脱去孝服,称之“释服”。三年内,男不穿红衣,女不戴簪花,保留着满族的古制。满族有清明上坟插“佛托”之俗。此“佛托”大多为柳枝插上苞米核子,上贴五彩纸,插在坟上,意为“坟花”,寄托哀思。进入二十世纪,丧葬旧制有所改革,一个时期曾袭用汉俗,但丧服之制仍保留下来。解放后,又能了进一步的改变,现在丧葬旧制已不见了,代之以火葬和追悼仪式。未出嫁且未梳头的女儿、孙女,用长孝带围一宽箍,结于头后,下垂脊背。至于孝服的吐边、收边,与旗籍大致相同。旗人丧服和汉人丧服 丧礼在北京有种种的分别,丧服也因之有了不同。满蒙丧服最轻(内务府三旗尤轻),汉军较重,汉人最重。以前是一望便知是某族人的,近年旗人羼合汉礼,才渐渐不易区别。满蒙的丧服旗族人因大小有个一官半职,虽只是一名"马甲",只有二两银子钱粮,也不免有些官派,丧服便也官样起来。满蒙旗族男子丧服,穿"四开启孝袍子"(启念作"器儿",即会典所谓袍几裾),小领钮扣和大褂一样,除左右开启外,前后还有两开启和袍褂的袍子一样。父母以至祖、曾等直系尊亲穿"大庄粗布"孝袍,衣边外吐,谓之"吐边孝"。不钉钮扣,只钉布条,系粗布孝带。头戴青布小帽,只安青线帽顶,不用白帽结,足穿青布靴(后改青布鞋),鞋上也不蒙白布。孝服至轻,除孝袍吐边外,几乎看不出是亲丧来。本族人丁,孝袍用"绒花粗布"缝制,唯胞侄为胞叔服孝也应穿大庄粗布孝袍,一切全和儿子为父母穿孝一样,分别只在领子。子用白领,侄用青布领。凡穿绒花粗布孝袍的,可以不系布条而钉纽袢。外甥为舅父母、姨父母,亲家儿对亲翁母,婿对岳父母皆应穿漂白洋布孝袍,是为孝服中最轻的。但如甥舅和翁婿本人家中已无尊长老亲,也可穿绒花粗布孝袍。以前穿漂白洋布孝袍的,纽袢全用广扣铜钮扣。婿为岳父母服丧并穿石青马褂(绸布均可),腰系凉带,带活计(即"跟头褡裢"、"表绢"、"扇套"等物)。甥婿所穿洋布孝袍,皆用蓝绸卷头、挽袖,甥婿的区分,只在马褂的有无。以前办丧事并没有递送纸花的办法,一律全送孝带。至亲送绒花粗布孝带,远亲或朋情友好送漂白洋布孝带,所以早年到人家吊祭,该穿孝袍的全散腰不系带,只等在灵前行过礼后丧家必用铜茶盘,双手送过孝带来,并说"您给免免罪",谓之"递孝"。朋情不穿孝袍的也递孝带,至亲过"探丧"的,在人死未大殓以前来探丧时,即送过孝带。丧家富足还有对至近戚友送孝布的办法。朋友穿孝没有一定规矩,只看感情。其中义子为义父母穿绒花粗布孝袍的占多数。满蒙旗族妇女的孝服,近年尤其不可多见,孝袍和男子没有大的分别,只孝袍不留开启,孝带系在腰中,并由肩上背过背后(以死者的性别分男左女右)。旗族妇女因都梳"两把头",所以有"拆头撂辫"和"不拆头撂辫"的分别,又有"拆头撂单辫"和"拆头撂双辫"的不同。妇女最重的孝服是为自己的丈夫穿孝。夫死,妻应摘去两把头,拆开头□和燕尾,另扎一个大把,用青线扎把,将大把分为两绺,编成两个小辫,辫梢散开不系辫绳。头把上安白骨扁方(内务府人用铜扁方),长只三四寸,用发绕住将辫撂在脑后,然后用大庄粗布包头带子将头上缠好,结于头后用针卡住,所余带子头即垂在身后,太长的可以拴在腰带上,这叫作"拆头撂双辫"。儿媳为翁姑服丧也同样拆头撂辫,只撂一个辫,可以用青头绳系辫梢,翁死撂左辫,姑死撂右辫,这叫作"拆头撂单辫"。扁方可用银或白铜质而较长一点的(扁方以骨质为孝重,银、铜以短为孝重)。侄媳及近族女性用长两把头扁方,并可戴耳挖首饰。耳环也有区别:妻光耳,媳系青线,侄媳可以戴白银圈。所有拆头撂辫的,在接三之日,娘家人必要在此伺候,等送三走后,即由娘家人代将撂辫梳上,至接三次日,再将辫子撂下,只妻子不再撂下双辫,只撂左边单辫。其余诸人也照旧撂下,只等出殡下葬之日在茔地梳上,便永远不再撂下,专候百日脱孝(侄媳六十日或五七、三七不等)。极远族媳辈孝妆不拆头撂辫,仍梳两把头,将左或右一把拆开(系指头发两把头)以死者男左女右为分,梳一小辫。头上用绒花粗布作包头,白头首饰。亲家媳妇和甥妇用漂白洋布盘俩双十字,交叉在两把头上,脑门不围箍,戴点翠首饰,也可以用青布将黄首饰包扎代用。内侄媳妇不拆头也不撂辫,但用绒花粗布包头,作交叉十字,并将脑门箍着,以示和撂辫及洋布的区别。凡拆头撂辫的,都应有跪灵陪孝的义务,甚至出殡后各回自宅也按着定制穿孝。旗籍的丧礼由清中叶以后事事讲排场,礼节仪式虽极其隆重,哀痛的表示较比汉人却薄得多了。孝子除孝服外,内衣是不注意更换的。孝期是为母亲服三年丧,为父亲服二十七个月丧。只在百日之内穿孝袍,过百日即换青衣,以至除服,并没有穿白一年、穿灰青各一年的丧制。尤其出阁的闺女,孝服更轻,和甥妇差不多,外孙也不跪灵,这个原因是根据清代帝室对于外戚"尊而不亲"的缘故。汉军八旗编入的成份很复杂,大部是明代居住满洲的汉人及入关后编入的河北、山东各地的汉人。此外还有清真教入汉军旗的(如黄、马、金、邓等八家回民),俄国阿拉巴金人、朝鲜人、安南人、金川人等都包括在汉军旗内。因此,汉军旗人的丧礼在清初时各自不同。沿至清末除回八家尚守天方教礼,俄罗斯牛录下旗民还守东正教礼外,其余的和满蒙旗已大致一样了。沈阳满族之家,有祭祀或喜庆事,要杀牲吃福肉,要请亲朋作客,让于南炕上坐。家人要将福肉敬献尊长客人。肉是白煮,不准加盐,特别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酱。客人进门向神主叩头,转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准道谢和擦嘴,否则是对主人不尊重。农村有年节杀牲祭祀请亲朋宾客吃福肉之习。供方子肉为四时吉庆;供鱼为吉庆有余;供粉花是保佑后辈发家;供大葱要剪去葱根,扎成一把,标志着本家后辈聪明伶俐,光宗耀祖。

丧葬礼仪,按照民俗学的说法,既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礼仪”,也是最后一项“脱离仪式”,它表示一个人完成了他或她一生的全部行程,最终脱离了社会。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迷信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民间普遍认为人死而灵魂不灭,死亡不过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人死后,灵魂不仅仍然和人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还可以投胎转世。基于这种认识,丧葬礼仪在一系列人生礼仪中,既显得庄严、隆重,又带有相当程度的神秘色彩。 中国历来重视丧葬礼仪,特别是长辈的丧葬礼仪。《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句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其中“慎终”,即指对父母的丧事要办得谨慎合理。孟子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在“ 送死重于奉生” 观念的支配下,早在春秋时期,丧礼已经形成一整套礼仪。从初终到大殓、殡葬、葬后,约有40余项。以后历代传承,虽有简化衍变,但主要程序却一直相沿未改。山西各地也大体遵循着这一套程序。

#18538465076# 中国古代丧葬都有什么仪式? - ******
#双炕# 招魂送魂仪式 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就要举行招魂仪式.据说,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这个魂魄就会像他的尸体一样停留在异乡,受着无穷无尽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烟的奉祀、食物的供养和经文的超度.这个孤魂就会成为一...

#18538465076# 什么是百曰祭? ******
#双炕# 百日,古代特指人去世后的第一百天.在古代民间传统习俗中,在亲人去 世后的百日,家人常常要请僧人举行诵经拜忏的仪式.百日祭即指人死百天以 后所举行的一种祭...

#18538465076# 中国的安葬方式有哪些种类? ******
#双炕# 在民族众多的中国,不同民族的人对生死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也就创造了类型多样 ... 过去,东北地区满族还实行用木材建成屋形坟墓的习俗.如今,满族人的这些古老葬...

#18538465076# 丧葬礼仪大致有哪几项程序? ******
#双炕# 丧葬礼仪大致有以下几项程序: 停尸.死是人生旅程的结束.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 死者咽气前,亲属要将其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其度过生命...

#18538465076# 满族生报考民族大学有什么优惠? - ******
#双炕# 没有什么优惠啊,高考少数民族加分各省的政策也不一样有的省加10分,有的省加5分,有的省加3分,有的省不加分.我是感觉,少数民族同学考试还是应该重视自己的真本事,不要总倚赖加分.

#18538465076# 我国哪个民族行葬礼时棺木只能从窗户抬出? ******
#双炕# 满族行葬礼时棺木只能从窗户抬出.

#18538465076# 我国哪个民族行葬礼是棺木只能从窗户抬出? ******
#双炕# 满族、赫哲族有尸体从窗户抬出的习俗,认为门是活人出入的,忌死人通行.

#18538465076# 北方死人埋下葬的时候红布为什么有人抢棺材上的? - ******
#双炕# 东北的丧葬习俗(一)丧葬习俗主要延续旧时的方法,有停灵,戴孝,入殓,出殡,下葬,圆坟,头七.五七,百日,周年等.下面就丧葬仪式具体谈一下.一、停灵仪式停灵就是将去世亲人停放在堂屋正中央(头朝南)首先亲人在咽气前...

  • 满族风俗的祭祀习俗
  • 答:满族祭祀活动神秘且庄重,程序和内容都十分讲究,分为祭祖、祭神、祭神杆、祭星四个部分。祭祀前三天,全族人开始准备,包括在门口挂谷草,禁止不洁之人入内,准备祭祀食品,主要是黄米饭和几头猪。祭祀日,主祭人将祖宗匣子请到家中,放在西炕南头的桌子上,然后举行祭祀仪式,包括杀祭用的黑猪,抬到...

  • 满族人过世了为什么要挂幡
  • 答:严格的讲那东西并不是什么幡。满语里有个转有名词叫“fodo”。在古代女真人的丧葬习俗中,用一根木竿顶头缠绕着数缕很长羊绒或鹿绒(一般选择白色),这是一种萨满教所用的圣物(满族的固有宗教是萨满教)。根据萨满教信仰,木竿顶端随风飘摆的羊绒或鹿绒象征着灵魂停留的地方。把这种顶端缠绕羊绒或...

  • 满族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
  • 答:满族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如下:一、风俗 1. 烧饭风俗 满族丧葬中,有“烧饭”之习俗。辽金时女真人就有将“其祭祀饮食之物尽焚之”的烧饭之俗。满族沿袭此俗,富贵人家还将生前所御狗、碰姿马焚烧的。2. 用菜风俗 满族烹调以烧、烤见长,擅用生酱(大酱)。蔬菜随季节不同而变化,杂以野菜(蕃蒿...

  • 满族的文化习俗
  • 答:主要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3、婚俗:满族旧时婚姻重视门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龄女。这与旗内男子当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关。八旗内男女年龄到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男子订婚与结婚年龄可能更小一些。4、丧葬:满族先民的丧葬...

  • 清朝那会有火葬么
  • 答:有,满族人入关前的习俗就是火葬而非土葬。就连顺治皇帝死后都是火葬的,现在清东陵的孝陵所埋葬的就是顺治皇帝的骨灰而非遗体。清朝入关后,由康熙时期开始,逐渐与汉文化融合,所以才在康熙执政后改变了满族原有的火葬习俗,逐渐改为汉族崇尚的土葬,但是由于火葬是满族固有的习俗,所以清朝期间还是有不...

  • 火葬乃系满族传统,从何时起逐渐被废黜直至明令禁止呢?
  • 答:初入关时,并不以火葬旧俗为羞,顺治朝廷发布的丧葬条例公开表示允许官民火葬,这当然是对满人而言。据考证,顺治帝福临和他的后妃们死后也都行火葬,所以记载上说安放到地宫的不是他们的遗体,而是“宝宫”。火化地点,在景山的寿皇殿。对普通的满族人而言,当时要效法汉俗实行土葬的可能性不大。因为...

  • 为何满族人在服孝期间男子不剃头,女子不簪花?
  • 答:我们来看一下满族的起源。满族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起源于女真。满族曾信仰萨满教,崇拜祖先,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后来,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影响,崇拜对象变得多元化。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

  • 满族的文化习俗有哪些?
  • 答:满族人忌食狗肉,好喝茶。东北地区满族有喝酸茶的习惯,即用小米或稷子米泡到发酵后煮熟,将米汤加茶叶煮开,放些糖即成。也有煮制奶茶的。[婚丧习俗]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

  • 女真族的风俗,习惯。还没与汉族同化前。谢谢了
  • 答:至今在东北满族聚居区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葬俗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

  • 没有火葬的国家?
  • 答:参考文献:《墨子·节葬》、《礼运》、《建州闻见录·礼俗》、《清实录·世祖实录》、《大清律辑注·礼律·丧葬》、《日知录》、《禁火葬录》、《大清律例》、《清代丧葬制度研究》、《论清代丧葬制度的渊源和演变》、《清代满族丧葬习俗变迁》、《清代丧葬法律及习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为传递更多家电数码信息,若有事情请联系
    数码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