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书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从租界里回来后,一人可能在沉思什么?

国家积贫积弱,就会被人欺负。唯有刻苦读书,振兴中华,才能不被动挨打。

课文中,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周恩来愤懑,却因为处在租界之内无计可施,这时他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周恩来沉思的内容通过下文得以展现。课堂上,魏校长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由此可见,周恩来心里想的是:国家贫弱,才会被人欺负。国家贫弱,国人才会抬不起头来。只有刻苦读书,将救亡图存的责任扛在肩上,才能振兴中华。

扩展资料: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做出的实践:

在大革命中,他出色领导了国民革命军军政工作、广东地方政权工作、震惊中外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成为我们党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和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之一。

大革命失败后,他领导发动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此诞生。

他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明确提出“乡村中心”的思想,为推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他同朱德同志等一起成功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创造了大兵团伏击歼灭战的新经验。

红军长征途中,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上,他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为确立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在危难中挽救红军、挽救党,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中,他代表我们党长期坚持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负责与国民党当局谈判,广泛团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坚持并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勇有谋的斗争。

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严以律己,廉洁奉公,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典范。



1,在中国的土地上有不属于中国人的租界,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的这种屈辱国情
2,对中国发展和前途的担忧
3,周恩来从小就有种忧国忧民的个性,系社会大任于己任,所以他也许会思考自己要怎么做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中华不正是因为周恩来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人,那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用汽车给压死了

语文的语文历史~

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称为“国文”课一科,传授的仍是历代古文。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
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联名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了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
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甚至扩张到其他国家的一门主课。

扩展资料: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与上层建筑关系密切的语文教育也面临着创新发展的需要。恰逢此时,时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的叶圣陶先生提出了“语文”这个新概念。
1949年8月,叶老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时,第一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用来取代当时在小学称为“国语”、在中学称为“国文”的课程。1950年,由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编写出版全国统一使用的中小学课本时,统一名为“语文”。
并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辑大意”里作了如下说明(小学教材中也有大致相同的陈述):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
改称“语文课本”。1964年2月1日,叶老在给友人的信中进一步回忆了“语文”的由来:“语文”一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原意如是,兹承询及,特以奉告。
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详见《少为人知:“语文”一词从何而来?》作者王本华,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注:江西一教师指出,王本华该文存在严重错误,是经起推敲的。
“叶圣陶是‘语文’一词的创始人”之说法,在汉语语言学上,在语文课程论上,都无真理性可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语文

文史不分家,历史学好对语文肯定是有帮助的,首先在写作文的时候有素材,其次当你看到某些文言文的时候,你如果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大意,
学好语文是一切的功底,你可以通过阅读某些材料就可以推出相关大意,再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组织答题语言,还有学好语文,特别是一些文言文相关知识,对一些古代史的题目是很有帮助的,如果你连一段文言材料都看不懂,还怎么答题

#19588999468# 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25课为什么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
#纪脉#[答案] 因为那时候的中国贫穷,落后,更是内忧外患并存,只有努力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

#19588999468#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联系上下文解释“坚定、崛起“的意思,要写文中指. - ******
#纪脉# 坚定:意志坚强,像巨石一样难以动摇. 崛起:兴起.

#19588999468#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全文第一自蓝段 - ******
#纪脉#[答案]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将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主要内容!
  • 答: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在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情,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

  • 四年级上册语文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
  • 答:是因为中华不振。 747487985 | 发布于2011-11-23 举报| 评论 19 27 其他10条回答 为您推荐: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5课 崛起什么意思 25课是古诗 为中华之崛起内容概括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概括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内容 阅读四年级25课 也四年级25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25课。其他...

  •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试卷中魏校长"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这说明了什...
  • 答:魏校长“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出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句子的上下文如下: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 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这句话...

  •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的是谁的故事
  • 答: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的是周恩来的故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

  • 请问小学4年级上册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怎样分段?
  • 答:第二段(第7——9自然段)写:少年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中国人受欺凌,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体会到伯父的话。第三段(第10——16自然)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周恩来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大志。

  • 语文四年级上册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了一件什么事
  • 答:共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他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他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他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讲了哪些事?
  • 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讲了三件事:1、周恩来疑惑中华不振。2、周恩来约同学闯入租界探明究竟。3、周恩来真切感受中华不振,并立下宏志而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答: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在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情,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三件事?
  • 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这句话...

    为传递更多家电数码信息,若有事情请联系
    数码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