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羹尧案
雍正朝的文字狱始自年羹尧案。年羹尧是汉军镶黄旗人,进士出身而有用兵之才,在川藏一带平叛屡建功勋,康熙末年授定西将军、兼理川陕总督,一意依附当时还是雍亲王的允禛。胤禛即位后,年羹尧备受宠信,累授川陕总督、太保、抚远大将军,爵封一等公。年羹尧又因妹妹是雍正的妃子,开始居功自傲,雍正忍无可忍,终动杀机。雍正三年(1724年)二月,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天文奇观,臣僚上表称贺,年也上表,但一是字体潦草,二是将成语 “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此语意为终日勤慎,就是写倒了意思也不变。雍正以年羹尧居功藐上,心怀不轨,那些对年羹尧有怨怼的人见皇上带了头,便群起而攻之,于是年羹尧被劾成九十二条大罪。年羹尧自抚远大将军而杭州将军,即而被令自裁,亲族、同党或斩首或流放或贬谪。
年羹尧死后七天,汪景祺斩首示众,即汪景祺西征随笔案。汪景祺,浙江杭州人,雍正初年,他的朋友胡期恒任陕西布政使,是其上司年羹尧的心腹。汪景祺前往探访,乘机投书干谒年羹尧,做了年羹尧的临时幕客。汪景祺这次西游著有《读书堂西征随笔》二卷,献年羹尧收藏。年羹尧得罪抄家,《西征随笔》被缴进宫中。雍正读后咬牙切齿地在首页题字云:“悖谬狂乱,至于此极!惜见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种得漏网也。”大约是随笔提及“狡兔死,走狗烹”,本是提醒年羹尧。雍正因此愤恨,但是又要表现自己孝道,处罪谕旨只称汪景祺“作诗讥讪圣祖仁皇帝,大逆不道”。于是汪景祺被定处斩,枭首示众,其头骨在北京菜市口枭示了十年。妻子儿女发配黑龙江给披甲人(满洲军士)为奴;兄弟叔侄辈流放宁古塔;疏远亲族凡在官的都革职,交原籍地方官管束。由于牵累的人多,汪景祺侨居的平湖县城甚至传出“屠城”的谣言,居民惊惶逃窜。
与年羹尧有牵连的还有钱名世名教罪人案。钱名世字亮工,江苏武进人,与年羹尧是乡试同年,大概因此而有交谊。雍正二年(1724年),权势赫赫的年羹尧进京觐见,钱名世赠诗谀颂,有“分陕旌旗周召伯,从天鼓角汉将军”、“钟鼎名勒山河誓,番藏宜刊第二碑”等诗句以捧年的臭脚。年羹尧受诛,钱名世当然在劫难闻逃。雍正给他加的罪名是“曲尽谄媚,颂扬奸恶”。但没有杀他,只是把他革职逐回原籍,却又御书“名教罪人”四字,命钱名世原籍地方官制成匾额,挂在钱家中堂上。奇耻大辱的“名教罪人”四字不但使钱名世无脸做人,而且使他的子子孙孙都抬不起头。雍正还命常州知府、武进知县每月初一、十五去钱家查看匾额悬挂情形,如未悬挂则呈报巡抚奏明治罪。当钱名世离京时,雍正又命京官自大学士、九卿以下都作讽刺诗为钱名世“赠行”,结果共有三百八十五人奉诏作诗。雍正一一过目后,交付钱名世辑成专集,题为《名教罪人诗》,刊印后颁发全国学校,让天下士子人人知晓。讽刺诗作得够味的给予表扬,不够味的给予处分。正詹事陈万策诗中有句:“名世已同名世罪,亮工不异亮工奸”(指南山集案的戴名世,而年羹尧也字亮工),措意尖刻,造句新巧,得到暴君夸奖。而翰林侍读吴孝登则因诗句“谬妄”,被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作诗的人当中,有叫查嗣庭的,他批判钱名世“百年遗臭辱簪缨”;有叫谢济世的,他批判钱名世“自古奸谀终败露”;但是不久,他们就跟着遭殃,亡国奴做猪做狗,仍不免挨噬。
隆科多是不得不提的人物,他是康熙帝孝懿皇后的弟弟,一等公佟国维之子,康熙末年官至步军统领、理藩院尚书,雍正初年袭爵一等公,授吏部尚书,加太保。隆科多和年羹尧一样,是雍正的重臣,没有他二人,雍正很难登位,尤其是隆科多,因传遗诏而使雍正得登大宝,功不可没。但隆日渐辜恩,使雍正日益不满。雍正五年(1727年)十月,隆科多终因私藏玉牒(皇室宗谱)罪付审,诸王大臣合议劾隆科多犯有四十一条大罪,得旨永远圈禁,家产追补赃银,其二子也受处分。次年,隆科多死于禁所。
而与隆科多案有关的查嗣庭案结束于隆科多治罪前数月。查嗣庭字润木,号横浦,浙江海宁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选入翰林,经隆科多保奏授内阁大学士大夫,后又经左都御史蔡王廷保奏授礼部左侍郎。该文字狱详见清初六家卷查慎行传,雍正五年(1727年)五月,案件结束,查嗣庭戮尸、枭首,亲族或斩或流放,牵连的江西官员统统革职。查嗣庭下狱的次月,即雍正四年(1726年)十月,清廷特设浙江观风整俗使,专职监视士人,整顿士风(接着东南各省相继设立观风整俗使)。十一月又下诏停止浙江士人乡试、会试。吏部侍郎沈近思上疏拥护,说汪、查等人使“越水增羞,吴山蒙耻”,条陈整顿风俗、约束士子的十条建议,雍正批转浙江巡抚和观风整俗使议行。雍正六年(1728年)八月,经浙江总督李卫请求,雍正解除停止乡会试的诏令,两年后撤消观风整俗使。
2.谢济世案、陆生楠案
其后又有谢济世案、陆生楠案,两案都胎育于李绂、田文镜互参事件。田文镜是监生出身,从州县小吏历练而上,雍正二年(1724年)擢受河南巡抚。他政令严苛,嫌科甲出身的官员办事懦缓,接连劾罢三四员州县官,其中有信旭知州黄振国,系左都御史蔡王廷所荐。
雍正四年(1726年),新授直隶总督的李绂上任取道河南,田文镜循例迎送。科甲出身的李绂忍不住指责田文镜,说他不该有意蹂躏读书人。于是田文镜上密疏参劾李绂因与黄振国等人科举同年,所以有意袒护,言下之意是说李绂等人私结朋党。不久,李绂入京觐见,陈述田文镜贪虐及黄振国等人冤抑情状。雍正稍加调查,就怀疑李绂等科甲出身的人在搞朋党。
同年冬,浙江道监察御史谢济世上疏参劾田文镜十罪。雍正把奏疏退还,而谢济世坚持要上疏。雍正一怒之下把谢济世革职逮捕,大学士、九卿、科道会审拟斩。由于谢济世所劾与李绂所劾内容完全一致,都为黄振国鸣冤,黄振国是蔡王廷所荐,蔡王廷与李绂关系亲密,雍正于是认定这几个人在搞朋党,将谢济世减死发配新疆阿尔泰;蔡王廷降为奉天府尹;李绂降为工部侍郎(不久革职)。
陆生楠,举人出身,以军功迁授吴县知县。引见时暴君见他应对滞讷,“举动乖张”,便把他扣下来留京学习办事,后改除工部主事。再引见时,雍正见他傲慢不恭,所呈奏折又写有“五经四书中如‘惠迪吉’、‘从逆凶’,何以异于佛老”等句,觉得是讽刺自己。于是命把陆生楠革职,也发配阿尔泰。
陆生楠在阿尔泰著有《通鉴论》十七篇,竟成陆生楠通鉴论案的祸源。雍正七年(1729年)五月,驻守阿尔泰的振武将军、顺承郡王锡保疏劾陆生楠《通鉴论》十七篇,文中“抗愤不平之语甚多,其论封建之利,言辞更属狂悖,显系排议时政”,《通鉴论》随本缴进。雍正得奏,于七月初三日谕内阁,对《通鉴论》中的“狂悖”议论逐条加以批驳。批驳完,“提议”将“罪大恶极,情无可逭”的陆生楠就地正法,命九卿、翰詹、科道定拟陆生楠应治之罪。从官当然遵旨惟谨,这年年底,陆生楠在阿尔泰军中处死刑。
锡保在疏劾陆生楠的同时,对谢济世也参了一本,说谢济世所著《古本大学注》毁谤程朱,书随本缴上,即谢济世注大学案。雍正读过后颂谕内阁,认为谢济世不仅毁谤程朱,而且对时政“恣意谤讪”,尤切齿于《注》中所去:“拒谏饰非必至拂人之性,骄泰甚矣”一句,咄咄逼问道:“试问谢济世:数年以来伊为国家敷陈者何事?为朕躬进谏者何言?朕所拒者何谏?所饰者何非?除处分谢济世党同伐异、诬陷良臣之外,尚能指出一二事否乎?”然后命朝臣议谢济世应治之罪。众臣拟谢济世与陆生楠一同处死,密谕锡保在杀陆生楠时把谢济世一同绑赴刑场,最后却宣布谢济世免死,不知当时两人是何感受。
3.曾静、吕留良案
雍正六年(1728年)九月二十六日傍午,陕西西安的一条大街上,川陕总督岳钟琪正乘轿回署,突然有人拦轿投书。这就是曾静、吕留良之狱,详见江东义士卷吕留良传。案结处置,吕留良、吕葆中父子开棺戮尸,枭首示众;吕毅中斩立决;吕留良诸孙发遣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家产悉数没收。吕留良学生严鸿逵开棺戮尸,枭首示众,其孙发遣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学生沈在宽斩立决;黄补庵(已死)嫡属照议治罪;刊印、收藏吕留良著作的车鼎丰等四人判斩监候,另二人同妻子流放三千里外,还有十数人受杖责。而曾静供词及忏悔录,集成《大义觉迷录》一书,刊后颁发全国所有学校,命教官督促士子认真观览晓悉,玩忽者治罪。又命刑部侍郎杭奕禄带领曾静到江浙一带等地宣讲,命兵部尚书史贻直带领张熙到陕西各地宣讲。雍正曾声明“朕之子孙将来亦不得以其诋毁朕躬而追究诛戮”,然而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乾隆帝继位,尚未改元就公开翻案,命将曾静、张熙解到京师,于十二月把二人凌迟处死,并列《大义觉迷录》为禁书。岳钟琪后来因进讨准噶尔失利,被大学士鄂尔泰所劾,下狱判斩监候,到乾隆初年才获释。
4.屈大均案
《大义觉迷录》在广东巡讲时,广东巡抚傅泰从张熙供称钦仰广东“屈温山先生”,想起本省著名学者屈大均号翁山,猜想“温山”是“翁山”之讹。于是追查屈大均所著《翁山文外》、《翁山诗外》诸书,果然发现其中“多有悖逆之词,隐藏抑郁不平之气”。这样,又一宗思想“悖逆”案被揭发。屈大均已死三十多年,其子屈明洪(任惠来县教谕)自动到广州投案,缴出父亲的诗文著作和雕板。案情上报,刑部拟屈大均戮尸枭首;因屈明洪自首,故免死,仅将屈明洪及其二子遣戍福建,屈大均诗文禁毁。这就是屈大均案,详见岭南三大家卷屈大均传。
不算暴君
因为如果别的阿哥登基,也容不下四阿哥,对兄弟也没什么残忍不残忍的,皇家本来就没什么亲情的。
对待年羹尧和隆科多,虽然也有兔死狗烹的嫌疑,但他二人本身做的错事也不能忽略。
兴文字狱,并不是雍正始创,而且可能乾隆年间更厉害。
看待雍正这个人,要从他登基时所处的困境来全局看待。虽然他做皇帝时比起康熙要严苛得多,但如果他也像康熙一样仁义,大清朝就亡了,哪里还有乾隆盛世的诞生机会……
不能单纯的这么理解,虽然他继位的方式以及他对待兄弟的方式可能比较过分,但是比起他的功劳,说他是暴君这不合适,他可能是清朝皇帝里面最勤政的,举个例子,雍正曾经在奏折上写了两万多字的批阅,两万多字现在用钢笔写也得费些功夫吧,那用毛笔写更是得花N久的时间呀!勤政可见一般,作为康乾盛世的重要过渡阶段,雍正的勤政为乾隆盛世打下了好的基础,而且康熙爷和乾隆爷都下过江南,后者更是7下江南,雍正爷一次都没去过。雍正时期的艺术品也是清朝档次最高的。不管后人如何评价,暴君这个词我觉得显然不合适!敝人浅见,互相学习!
绝对不是。他常以酷刑对不合己见的大臣,可能有人会认为他残暴,其实那都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非常手段而已。他要推行一些政策有人或是心怀鬼胎、或是有情可原不同意,对心怀鬼胎者他当然是手段残忍,对因不理解反对的人他没有时间去解释。他有自己的施政时间表,他必须紧锣密鼓的去做,不然是做不完的。他常讲,时间不够用,自己还不够勤政,其实他是非常勤政的皇帝,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而已。
还有一种情况,我国官场溜须拍马、官样文章、政绩工程是悠久传统,在这方面雍正时非常讨厌的。比如有次云南巡抚上奏折,虚与委蛇、拐弯抹角的想让皇帝多拨点经费,雍正明白他的心意,但就是不拨,并且斥责他。对自己看不惯的他对明显的生气,因此可能有人会认为他性格乖违。
其实你想想,他四十多才登基,皇帝是什么他不明白?如果他不勤政怎么会在位十几年就死了?
应该不算暴君,他在即位后很注重国事,经常批阅奏折至深夜,只不过他的父母不太看好他,是他对人很阴冷,有点不近人情。在未即位之前残忍也是为了皇位。
为什么说雍正皇帝是一个暴君?~
在清初反清复明还有相当大的市场,康熙是仁皇帝,传给雍正是盛世外表。作为当权者,为了稳固江山社稷,采取一些手段是必要的,爱国就要反清是当时的历史背景,文人墨客把雍正妖魔化也是合情合理的。雍正在潜底时就以冷面王爷著称且做事缜密果断。他在位期间对反清复明的组织镇压十分严厉,不论情节轻重反抗官府者一律斩杀。加上反清义士的宣传和改革弊政首先受到侵犯的一些朝廷大员的利益,【暴君】的帽子就给雍正戴上了。雍正并非完人,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和文化熏陶,他采取的闭关锁国不与外国通商阻碍了大清的发展进步。这不是一个人的错,这种泱泱中华惟我独尊的思维是当时读书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作祟。
无论怎样,雍正执政的十三年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整顿吏治,创建军机,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火耗归公,废除贱籍,藏权收复,打击分裂,巩固疆域”。十三年来一系列政策使朝廷岁收增加,为以后的乾隆盛世打下基础。
不是。
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
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
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帝与康熙帝一样勤于政事。后人收集他在位的13年中朱批过的折子就有360卷。雍正在位期间,“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扩展资料雍正的改革措施:
1、密折制度。
密就是机密;折就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面加上封套。康熙朝有奏折,雍正朝密折制度加以完善。皇帝特许的官员才有资格上奏折。康熙朝具折奏事的官员100多人,雍正朝增加到1200多人。奏折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诸如刮风下雨、社会舆情、官场隐私、家庭秘事等。
皇帝通过奏折可以直接同官员对话,更加了解和掌握下面的实际情况。奏折运转处理程序,因“阁臣不得与闻”,而避开阁臣干预,特别是官员之间互相告密、互相监督,强化了皇帝专制权力。雍正朝现存满、汉文奏折41600余件,是研究雍正朝历史的重要档案资料。
2、摊丁入户。
自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地丁合一,从此田赋和丁税合称“地丁”,也叫“地丁钱粮”,它成为清王朝的主要税收。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中国自古就有人丁税,成年男子,不论贫富,均须缴纳人头税。
雍正实行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
3、创立军机处,推广奏折制度。
明代权力集于内阁,故有权相产生。清雍正把权力进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创立军机处,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为皇帝出主意、写文件,理政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其特点是处理政事迅速而机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禛
#19443082507#
雍正是好皇帝吗 ******
#万步# 雍正在历史中说法很多.我认为算好的吧.虽然猜疑杀错了很多人,但在他的统治下国家一直强盛.积极建设科技、农业、土木、水利等.并且教导了又一位接班帝王乾隆.
#19443082507#
雍正算得上清代最勤政的皇帝否? - ******
#万步# 勤政,是雍正区别于其他帝王的一个显著特征.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像雍正那样勤政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在位期间,自诩“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
#19443082507#
请问大清朝的雍正和所谓的八阿哥到底谁更称得上是明君啊? ******
#万步# 我认为是雍正 雍正是位很勤证的皇帝 虽然他有时候有点残暴 八阿哥是争夺皇位的失败者 以成败论英雄上来说 至少在魄力上他逊雍正一点 况且雍正在康雍乾盛也作出了不少的贡献 也是位有作为的君主
#19443082507#
雍正是否篡位(雍正是不是篡位的) ******
#万步#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君主(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那么雍正是否篡位呢?1、清朝正史资料主张雍正帝是正当继位,而并非篡位.2、康熙的传位遗诏,目前就被珍藏于辽宁档案馆当中.3、之所以会有雍正篡位之说,是因为野史有人认为康熙帝死的突然,他生前其实是属意十四皇子的,但是却被雍正篡改了遗诏.
#19443082507#
乾隆是好皇帝还是坏皇帝 ******
#万步# 清朝康乾盛世,在乾隆年间达到顶峰. 乾隆的功绩,很大一部分来自前两任皇帝打下的良好基础.康熙自不必说,雍正却也是个极其勤勉的皇帝.民间流传的故事把雍正描写成一个兄弟相残窃取帝位的暴君,实际也是错的.到乾隆年间,前两任积累下...
#19443082507#
对清朝雍正皇帝的看法 ******
#万步# 有作为 有胆识 勤政爱民. 刻薄但不寡恩 知天下百姓疾苦. 为皇子时就外出办差,读书读到二更睡觉,四更起床仍旧读书 为皇帝时每天睡眠不足两个时辰. 最大的功绩是实行了: 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 为之后的乾隆盛世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当然 雍正王朝但是也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好朝代.
#19443082507#
雍正皇帝是不是被人毒害? ******
#万步# 应该是自然死亡,雍正即位的时候就已经45岁了,在位13年,他已经58岁了,在古代来说不算是年轻了,而且雍正信佛,经常吃素,也很有可能导致身体状况不太好.之所以引起大家的猜测是因为他的去世比较突然,其实不然,只要你看过一...
#19443082507#
雍正皇帝是弑君等位吗? - ******
#万步#康熙末年,同其他皇子争为储君.圣祖驾崩后,他在皇十三子胤祥的帮助下继承帝位.又传他在隆科多的帮助下夺了抚远大将军胤禵的帝位.雍正继承帝位究竟是康熙亲传,还是篡改遗诏夺嫡,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