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以”和“已”区别用法

你好:
没有“以经”这个词只有"已经"
已经:
1.业已经过;业已经历。 2.副词。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

已经是正确的,没有“以经”。

有“以经”这个词吗?没有的吧

文学艺术形式有哪些~

文学艺术形式有小说,散文,诗歌,剧本,民间传说。具体介绍如下:
1、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2、散文。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3、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4、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
5、民间传说。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故事的主人公一般有名有姓,其中有的是历史中知名的人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学艺术

1,钱锺书 《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2,老舍《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3,巴金 《家》
《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家》中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继承下来。
4,余华《活着》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的苦苦挣扎。余华加诸于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小说超出了常轨。
5,林海音《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城南旧事》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来看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文章中的人物最后都离小英子而去,表达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情感。
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种说不出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文章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该小说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17341956382# 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以相国守代 B.以资政殿学士行 C.秦王以十 - ******
#慕宏# D项:连词,表并列;其余均为:介词“凭借……的身份”

#17341956382# 比兴手法的应用什么是比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与普通的修辞相比呢? - ******
#慕宏#[答案] 【比兴】 文学创作中的两种手法.比是比喻.兴为寄托.比、兴两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从《诗经》起就已开始运用.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风、赋、比、兴、雅、颂“六义”的两种.郑玄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

#17341956382#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词用法归类 - ******
#慕宏# 1.怎样学习文言文?答: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但也有一些方法值得借鉴,这些方法的要点是:朗读背诵;分清主次;知识归类;科学的翻译训练;推断的训练.本书提供了一些值得一试的方法.2.怎样进行高效的朗读和背诵?...

#17341956382# 文学作品中'雅'与'俗'如何区分 - ******
#慕宏# 中国历来对文学作品有“雅”“俗”的界定.但对于为什么称为“雅文学”和“俗文学”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认定.在这里,所谓“雅”,是指正规的、标准的、规范的,由此还可以引申出高尚的、不庸俗的意思;所谓“俗”,则是指大众的、通...

#17341956382# 帮忙解释一下“唯一”和“惟一”的词形、用法、两者有什么不同? - ******
#慕宏# 一、与“唯 ”“惟”相关的异形词语 唯, 读 wéi,是形声字.《说文·口部》“唯,诺也.从口,隹声.”本义为恭敬的应答声,表示应允,如“唯唯诺诺”.惟, 读 wéi,也是形声字.《说文》:“惟,凡思也.从心,佳声.”本义为“思...

#17341956382# 结合古代文学的例子 文字学知识在文言文词语教学中有什么作用? 这样应用文学知识进行文言词语教学? - ******
#慕宏# 文言文教学的传统作法是以老师“灌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实践证明,这种作法事倍功半,老师费尽心机,学生学习效果却不甚理想,“猴子扳苞谷”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由传统的以“灌”为主到现在的以“导”为主的变化,...

#17341956382# 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 ******
#慕宏# 从艺术成就上来讲,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

#17341956382# 文学理论和文学的区别 - ******
#慕宏# 1.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共同构成了文艺学,即为文艺学的必不可少的三个分支. 2.三者是有区别的. 具体而言,文学史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为研究对象; 文学批评主要是以作家、作品、文学...

#17341956382# 可以简述一下文学上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吗 - ******
#慕宏# 里达在《文字学》中说:"文字学如果可能,其前提条件就是对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e)的解构."那么什么是逻各斯中心主义呢?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这是德里达继承海德格尔的思路对西方哲学的一个总的...

#17341956382# 文学上 这两个词有什么差别? - ******
#慕宏# 唯一”跟“惟一”意思完全一样,是一对异形词.都可以使用. 《辞海》和《现代汉语小词典》对“唯”的解释是“同'惟'”.“唯”与“惟”都包含“独、只有”的意思.在实际应用方面,《古文观止·游黄山日记(后)》中有:“惟一石...

  • “以经”和“已经”有什么区别吗?
  • 答:1、业已经过,业已经历。2、副词: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以经:更文言一些,而已经更通俗一些。二、现代文有所差别已:状态词,停止,后来,过。以:1、动词,拿,用。2、表示目的。3、连词:在,于。4、连词:跟“而”相同。三、用法 已经更为常见,多用于书写,更为规范,以经比较少见,一...

  • 已和以怎样区别?
  • 答:1.意思。已是表示已经;而以则是指依、按照。2.词性。已是副词;而以则是用在方位词前面。3.侧重。已是表示后来、过了一会儿,注重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而以则是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4.出处。已出自《后汉书·列女传》中的“累寸不已,遂成丈匹”(翻译: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

  • 以的区别和用法是什么?
  • 答:以和已的区别:词性不同,写法不同、意思不同 一、词性不同 1、以:介词。2、已:副词。二、写法不同 1、以:2、已:三、意思不同 1、以:(1)用;拿。(2)依;按照。(3)因。(4)表示目的。(5)姓。2、已:(1)停止。(2)已经。(3)后来;不多时。

  • 以和已的用法一样吗?
  • 答:词性不同:"以"是介词或介词短语的引导词,而"已"是助动词或形容词。含义不同:"以"表示手段、方式、依据等,而"已"表示完成或过去。搭配不同:"以"常与其他词搭配使用来表达特定的含义,而"已"常与动词或副词搭配使用,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或过去。综合上述,"以"和"已"在用法上有一些明显的...

  • “以”和“已”在用法上怎样区分
  • 答: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use]以,用也。——《说文》以,用也。——《小尔雅》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

  • 文言文中 【以,之,于,为,已,其,焉】的所有用法(词语的翻译),一个用法...
  • 答:1、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陈述或反问语气,用在句中,表提顿,相当于“也”。一般译作“嘛”“呢”“呀”等。也可不译。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于是焉河伯...

  • 在古文中已和矣的区别
  • 答:已,古同以,是说这两个字是古今字,又是上古的异体字,那时候已、以不分。“已”确实有时候借用来作助词,用如“矣”,仅仅是通假而已,局限于特定环境的“相通”,不是“同”。不过,古人在注释中,同与通并不是严格区分的。(以上文字是本人2015-11-01对问题“古文中‘已’是‘同矣’还是...

  • 文学中“以”和“已”区别用法
  • 答:你好:没有“以经”这个词只有"已经"已经:1.业已经过;业已经历。 2.副词。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

  •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 答:(四)“以”字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五)“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

  •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 答:f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g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4、副词: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卒...

    为传递更多家电数码信息,若有事情请联系
    数码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