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讲了几件事

3件。在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在1-6自然段:讲述了小时候的周恩来刚来到沈阳,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他感到疑惑不解。第二件事7-9自然段: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却怒不敢言,这时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话的含义。第三件事10-17自然段: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志愿:“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三件事?
  • 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这句话...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介绍了几个故事
  • 答:三个故事,一是伯父的一番话话说中华不振.二是,租界都是外国人,没有中国人,说明中华不振,三就是说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来告诉先生

  • 为中华之崛起这一课写了周恩来干了哪三件事?
  • 答:”这件事是文章的重点,应该联系全文,抓住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体会周恩来决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了哪三件事
  • 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三件事分别是:1、作者疑惑中华不振;2、作者约同学闯入租界探明究竟;3、作者真切感受中华不振,并立下宏志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作者少年时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写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可说理的事,从中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背景: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主要讲了关于周恩来的哪三件事?
  • 答:1.周恩来回到家乡,和伯父的对话。2少年周恩来在看见一系列事以后中国人在租界里被洋人欺负。3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发现这三件事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 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写了以下三件事:周恩来回到家乡,和伯父的对话。少年周恩来在看见一系列事以后中国人在租界里被洋人欺负。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三件事环环相扣,听伯父说不让去租界是周恩来闯进租界去的一个原因,在租界里看到的这件事不但让周恩来真正懂了了“中华不振”的...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讲述了周恩来的什么什么什么的三件小故事...
  • 答:第一件,12岁的周恩来到沈阳,听到伯父叹息:“中华不振。”周恩来疑惑不解。第二件,在租界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外国人欺负,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第三件,修身课上,周恩来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让我们感受到了少年周恩来志向高远,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共写了三件事分别是什么让我们认识了什么的周恩来...
  • 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激励中华儿女的励志名言,是1911年14岁的周恩来在回答老师提问时说出的。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1910年来到东北,先在铁岭上小学,后又转到沈阳东关模范小学。1911年的一天,正在上课的魏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读书?同学们纷纷回答:为父母报仇,为做大学问家...

  • 小学四年级上册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藉浙江绍兴,...

    为传递更多家电数码信息,若有事情请联系
    数码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