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藉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扩展资料:

周恩来从小学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南开学校毕业时与同学们互赠“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留言,到日本留学又回国参加五四运动,再到欧洲勤工俭学又回国投身革命……就一直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少年定下初心,之后为之奋斗终身,周恩来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执着的人生追求永远是我们共产党人学习的典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他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答案:http://baike.baidu.com/view/645129.htm

讲周恩来在读学校的时候。唯一一个免学费学生。老师问,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人说,是做大官,有大钱。而小小年纪的周恩来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很惊讶。。。。

作者:周恩来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随同伯父来到东北的沈阳,在当时的“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读书。
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的魏校长为了测验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一次讲“立命”的修身课上,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
有的同学回答:“为明理而读书!”
也有的回答:“为做官而读书!”
一些家境贫困的学生则回答:“为挣钱,为吃饭,为不受欺侮而读书……”
还有一个鞋店老板的儿子说:“为家父而读书!”引的全班同学一阵笑声。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脸色沉了下来,他走到新来的周恩来座位旁边,问道:“周恩来,现在你来回答,为什么要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庄重地回答。
由于周恩来是南方人,魏校长一时间没能听懂他的回答,于是周恩来又沉着、大声地重复了一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异乎寻常的回答,使魏校长为之一振,也使得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校长万万没有想到这年幼的周恩来,竟有如此远大的抱负。老校长高兴得连连点头称赞:“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正是因为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远大的理想,周恩来成为了中国第一任总理,更成为了倍受世界人民景仰的一位时代伟人。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百年以来,一直在中华学子之间流传,成为他们共同的一句座右铭。

成为第2088位粉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藉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扩展资料:
周恩来从小学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南开学校毕业时与同学们互赠“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留言,到日本留学又回国参加五四运动,再到欧洲勤工俭学又回国投身革命……就一直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少年定下初心,之后为之奋斗终身,周恩来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执着的人生追求永远是我们共产党人学习的典范

小学四年级上册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发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的一句名言,是说周恩来在少年时期读书的时候,老师在问其他孩子们读书的理想是什么?然后周恩来就说了这一句话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周总理在外国人租界因亲眼所见中国人地位低下,因此有感而发中国人只有读书才能挺起脊梁,所以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读后感:只有发奋读书才能救国,只有发奋读书 才有出路。

#13718743785# 什么是外国租界地???在四年级上册语文书中的25课,为中华之崛? ******
#易欧# 租界是指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和经... 中国的租界制度以最早建立的上海租界为蓝本,并影响到其他租界.租界最主要的特...

#13718743785# 四年级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问题:为( )而读书 - ******
#易欧#[答案] 为(崛起)而读书

#13718743785#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联系上下文解释“坚定、崛起“的意思,要写文中指. - ******
#易欧# 坚定:意志坚强,像巨石一样难以动摇. 崛起:兴起.

#13718743785# 冒号的作用在小学四年级上册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 - ******
#易欧#[答案] 冒号是行文中常用标点符号之一,①英文半角作“:”;②英文全角作“:”;③中文全角作“:”;④中文半角作“:”. 通常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或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哪一篇课文
  • 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 四年级上册语文25课的内容是什么
  • 答: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周恩来同志是全国各族人...

  • 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概括全文
  • 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写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可说理的事,从中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几年级的课文
  • 答:四年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12岁那年,因家里贫困,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伯父带他下火车时,指着一片繁华的市区说:“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呀!”周恩来奇怪...

  • 四年级上册语文25课中的"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此"在文中指什么...
  • 答:“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出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国弱民贫的社会下,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读书,就要以此为...

  • 语文书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从租界里回来后,一人可能在...
  • 答:周恩来沉思的内容通过下文得以展现。课堂上,魏校长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由此可见,周恩来心里想的是:国家贫弱,才会被人欺负。国家贫弱,国人才会抬不起...

  • 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概括全文
  • 答:讲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要只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几年级的课文
  • 答:四年级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下:以下是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详细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篇描绘周恩来总理早年求学经历的文章。周恩来总理在十二岁那年,因为一次课堂上的经历,决定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 四年级上册语文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
  • 答:因为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是为了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而周恩来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名族的振兴而读书、奋斗。"为中华之崛起...

  • 周恩来小时后的故事: 小学4年级上的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答: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参考资料:四年级上册语文书 ...

    为传递更多家电数码信息,若有事情请联系
    数码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