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上不管什么好事,一旦“利”字当头几乎不会有好的收场。月落无声网《老梁看电视》,老梁在侃“百家讲坛为什么火”话题时,揭开了观众不知情的一幕:“开始的时候《百家讲坛》收视率不理想。进入新世纪以后,电视这个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直接影响你的广告收入以及达不到其他标准。当利益受到影响的时候,很多电视台也都绷不住了。怎么办?所以从那个时期开始,不少电视台陆陆续续引入末位淘汰制。”与业内人士的友人闲聊,她说“百家讲坛为了提高噱头,在央视索福瑞收视率上作假,让我更感到不齿了。”睁眼一看,栏目组仅然是为经济利益办节目,追逐利益成了兴办节目的主打驱动力,讲坛的品质不掉下来才是奇怪。
《百家讲坛》不好看的另一个原因是玩文化障眼法,戏谑观众。常识告诉我们“百家”一词是什么意思。直接了当的例子就是“诸子百家”。道家老子,儒家孔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是诸子,是百家。你总不可能说老子、庄子是两家吧?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程颢、程昱、朱熹、陆守仁、王阳明是九家吧?说实话,现在的百家讲坛是一家讲坛,或者叫百人讲坛。索性求实改成《一家讲坛》有什么不好?暂不说这一改带来多多好处,至少我们受益中华文化,对她该有点敬畏之心吧。
北京海淀进修学校教师袁腾飞、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郦波做客《百家讲坛》讲《两宋风云》、《抗倭英雄——戚继光》等等。老实说,纯属故事会,离学术讲座差的很远。而且《百家讲坛》讲帝王将相故事居多,容易误导学生把帝王将相的故事当成历史来看待。听他们的讲座都是学生嘛。讲坛上常见的通病是,谁谁谁坏不要学,谁谁谁好倡导学;吏治腐败皇帝责任少,多是底下官吏自己出了问题;把朝廷当家庭,把王朝当国家;把法家的法制当成现代意义的法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呼喊君臣同治;更有好笑是,有的说道光是个坏皇帝,有的说道光个好皇帝,等等等等。你越看越搞不明白,越看越搞糊涂。搞不清楚自己在哪里,搞不清楚演讲人要把观众带到哪条沟沟里。多数讲座没有大的价值判断和历史判断。听不听这些知识、这些故事绝无所谓。不好说听这些故事会有什么害处,至少,这些故事没有多少普世性上的好处。对抬高国家软实力而言。
《百家讲坛》不好看的第三个原因是讲坛的品级一级一级往下掉,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魅力。我与大多数普通观众没什么不同,有种对学术本能的崇敬。尽管读书读的少,但不沉醉在某个专业里自乐,有获得不同门类知识文化的愿望,在看《百家讲坛》的时候自然带有朝圣的心情。期待大学问家给我们灌输点什么好东西,得好好听听了。可惜,二三流学者大量介入百家讲坛,甚至不少根本没有学人素养的人也上坛讲一把。就像任继愈先生生前说的那个景象:教授满街走,讲师多如狗!
与《百家讲坛》正好相反的倒是观众的文化品位一级一级往上攀。讲坛收视率下降就是个佐证。随观众逐渐构建起基本的美学判断、价值判断和历史判断体系来,用演说机巧、华丽语汇、哲理装饰、制造噱头、哗众取宠等等手法来忽悠醉倒大量观众,已经不可能了。譬如拿易中天、于丹说事,俩人几乎同时从《百家讲坛》扬名出道。假如搞不清楚孰优孰劣,你上网搜一搜对他俩的各种评论,做褒贬方面的简单统计和对比,不掺杂个人好恶情感,不难得到客观、真实、准确的判断。
《百家讲坛》大有讲座故事化,故事评书化,评书相声化的趋向,讲坛基本上是往这个路子上走,走得无以复加。完全背离了以前的宗旨,远不是观众印象当中的那种高度。讲坛的文化力、影响力丧失得差不多了,仅是个名份上形式上的存在而已。
以前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看了?~
电视媒体的寿命所决定的。《百家讲坛》从开播一直以来都是相同的形式,内容也是文学历史为主,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在网络媒体、手机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下,它必然只能流行一阵子而已。就算单从电视媒体来说,除了央视,还有各个地方台,近些年来文化类的栏目也是雨后春笋一样的涌出,所以,新陈代谢是必然的。
从节目本身来看,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首先是易中天这样的明星学者,并不是常常能有的。大学里不乏博学之士,但能把课讲生动的还真不好找,尤其对于电视节目而言,如果节目讲的乏味,观众就不会买帐。后面的郦波、钱文忠、蒙曼等人,讲课艺术最多持平于丹,不如易中天远甚。其次,节目格局越做越小。最初《百家讲坛》定位确实是要“百家争鸣”的,请的学者不仅有文史方面的,还有自然科学领域的。
比如杨振宁先生就曾在《百家讲坛》做过科普。后来,节目主要集中在文史方面,再后来缩小到所谓的传统文化,国学上来,节目方向越做越窄。而且,请的专家也越来越不成气候,最初都是周汝昌、叶嘉莹这样的巨擘,渐渐的就成了谁都能上,涉及到学术问题,根本压不住场子,除了节目本身的原因,时代变了,类似的节目增多,并且网络媒体的兴起,这些都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
比如一个老梁就分去了《百家讲坛》不少的流量,不管怎样,《百家讲坛》是档不错的节目,丰富了我的中学时代。现在我偶尔还会关注一下,就像看望老朋友一样,别是一番滋味。江郎才尽,没有更多的话题了。百家讲坛开讲至今,可以说从文学讲到历史,从军事讲到政治,从生物讲到经济,从远古讲到未来。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九流三教,前后几千年的时代中和人有关的,无关的,该讲的都讲了,不该讲的也基本上都讲了,也没什么更多的好题材可讲了。
部分学者炒作学术,为了标新立异而立异,只为了出名而已。多数学者的观点应该讲都还是比较客观和中肯的,但是也有很多的所谓学者为了抬高身价,故意语出惊人,弄出一些不一样的观点,觉得说出一些别人没说过的,或者不敢说的就是有学问。学术自由应该提倡,带有自己的主观态度去理解文化也没有原则问题,但是个别所谓的学者利用百家讲坛出名之后。
没有下限的整出一套又一套没有原则和底线的观点,哗众取宠,颠倒黑白。不仅影响了学者自身的形象,也抹黑了讲坛的光辉形象。审美疲劳,吸引力下降。讲坛刚刚开讲时,新颖的模式吸引了很多观众的关注,同时配上各种杂志书刊的印刷,社会知名度极高,百家讲坛上的观点成为很多文化人引经据典的来源。
本文由叶落知多少岁月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百家讲坛》当年之所以火,是因为国学热,学者明星,文化通俗化等元素的合力造成的。
但时间久了,新鮮感过去,节目又沒有创新,就出现了疲劳期,遭遇了瓶劲。像易中天,于丹那样善于演讲的学者可遇而不可求。就那么几个,可谓凤毛麟角。
再说,有的学者即便很能讲,但学术界对这种通俗化的表达评价不高,甚至引来争议,不利于学术地位的提升。如果《百家讲坛》还是过于精英化,学术化,若将自己定位成更通俗化,更接地气,还可浴火重生。因为,老百姓对历史文化,国学知识的需求很大。
这点,可从《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丛书发行量近一亿册并影响了几代人,从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荧屏热播等现象中得到佐证。同时,也证明了讲坛类节目唯有创新与时俱进,才有出路。
#18710154371#
百家讲坛,两宋风云观后感 - ******
#危冒#观后感1 袁腾飞还是给暑期档的《百家讲坛》激起了不小的浪花,让这个老牌的国学节目展现出了那么一点儿青春的风采哦!袁腾飞被网友称为“袁历史”,还有个“史上最牛历史老师”的称...
#18710154371#
怎样简单的介绍尼瓦尔族的发展史? ******
#危冒# 尼瓦尔族起源于加德满都河谷,擅长经商,历史上先后建成了加德满都、帕坦、巴德岗三座古城
#18710154371#
小(Xiǎo)明(míng) 在(zài) A 银(yín)行(háng) 换(huàn) B 不(bù)... ******
#危冒# 电视讲坛类节目可以追溯到最初的电视讲座类节目,传统的电视讲座节目以某种专业教材为基础,以特定的学习对象为受众,基本是将课堂的授课过程搬到屏幕上.之后也出现了一些培训业余爱好、生活技艺的节目,但始终都未脱离讲课的方式和氛围.近几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等栏目,打破了原有的讲座模式,开创了电视讲坛类节目的新类型.《百家讲坛》以此类节目前所未有的通俗化方式,赢得很高的收视率和影响力,使讲坛类节目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
#18710154371#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对我们了解丝绸之路有怎样的作?玄奘的大唐西 ******
#危冒#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西域、印度历史和丝绸之路的重要著作.
#18710154371#
怎样把文章链接地址显示成文章摘要放在文章下面?因为看很多人文章后? ******
#危冒# 将光标放在加链接的地方,点发表文章框上边黄色的"插入链接"小图标.输入文章标题,文章链接地址.确定.即可. 就是这个小图标
#18710154371#
三字经里有哪些古人勤学的句子 - ******
#危冒# 主要有: 头悬梁,锥刺股,如囊莹,如映雪,如负薪,如挂角 这个端午节受了很多关于勤奋学习的教育,比如百家讲坛的〈三字经〉,解释头悬梁,锥刺股,如囊莹,如映雪,如负薪,如挂角的典故. 头悬梁,锥刺股 战国七雄中,秦国仗着强...
#18710154371#
高分怎样学好语文这门课? ******
#危冒# 学好语文不愁金秋九月,同学们开始了崭新的学习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高雅的心... 举凡“科教频道”的《希望英语杂志》、《百家讲坛》等栏目,还有大量的语文学习...
#18710154371#
央视四套为什么停播电视剧代号021?央视四套这两天突然停播电视剧 ******
#危冒# 《代号021》收视率不高,因为我都不看,《百家讲坛》也很无聊,还是八套的《房前屋后》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