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21课《文言文二则》的意思是什么?

1. 六年级第21课文言文二则的意思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两则:

第一则:《伯牙鼓琴》

译文是:俞伯牙弹奏古琴,钟子期听。开始弹琴时,伯牙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称赞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水势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了,伯牙摔破古琴,剪断琴弦,一生不再弹琴。认为世间再没有人,值得自己为他弹琴啦了!

第二则:《书戴嵩画牛》

四川有个姓杜的处士。,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几百件,其中一幅是戴嵩的《牛》。杜处士尤其喜欢,他用玉做画轴,用锦囊将它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书画晾晒,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的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幅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时候,力量集中在角上,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的对。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人,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2. 六年级下册课文《文言文两则》

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往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孔子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寒冷,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说的对谁说的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3. 六年级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百度上有学奕》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粗读课文 设疑自究(一)、激趣导入 1、老师复述《孟母三迁》典故,学生猜。

2、简介作者,认识孟子。学生自读课本小资料: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孟”他和他的弟子共同汇编了《孟子》一书。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经典文章(1)、板书课题,质疑。

(2)、引导学生看插图理解题目(课件出示插图)。理解题目后还想知道什么?(二)、自读设疑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中谈感受(文言文难读、难懂)。3、老师范读(1)、听节奏,标出停顿和读错、读不准的字音。

(2)、你们听出刚才老师在读这篇文言文时与白话文有什么不同吗?(总结朗读方法:朗读时速度比较慢,句中停顿多)4、学生同桌互相练读。5、指明朗读,注意正音:鸿鹄(hu) (fu)弗若与 弓缴(zhuo)6、哟,你们一下子似乎变成了满腹诗文的少年书生了!在熟读课文情况下还有什么疑问?7、生质疑。

二、精读课文 解疑合究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如果方法恰到好处学起来会更省劲,让我们拿起课本一起读译文初读课文。2、小组合作,古文、译文对比阅读,解疑探究。

三、品读课文 质疑再究1、安静的思考,热闹的讨论,让老师觉得同学们对学习文言文很有热情,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发现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发言?(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汇报给大家听生:我发现文中有很多之,但是意思都不相同2、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出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3、鼓励学生在“之”字上批注字的意思或者在译文中画出对应的意思。

4、汇报交流△“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引导学生对照译文,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图片,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2)、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

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 △“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交流对这每句话的理解,再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 (2)、大家读通了课文,现在有读懂了课文。

那么,同样是跟弈学棋的两个人?为什么一个人学得好?另一个人学不好呢? 生: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 生:一个人学得很专心,另一个人想着怎么把天鹅射下来。

师:能读出他们各自的表现吗?(文中) 生:找句子 读师:是后一个徒弟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嘛?---------------为是其智弗若与?△“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2)、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一问一答的形式)5、他们俩对待学习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学弈》一文,你们还能用不同的成语概括他们两人的表现?专心致志----------心不在焉一心一意----------三心二意聚精会神----------心猿意马一丝不苟----------东张西望6、表演读四、检测反馈 拓展延伸1、课文学到这儿,对你们来说一定有了很深的启迪,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是的,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来同学们,发挥我们的才能为生活中所有做事三心二意的人创作几句警示语,为他们指明道路。2、学生自创警示语:五、推荐阅读 提高素养1、推荐阅读出示“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原文中未选入本课的一句话),同桌理解交流,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感悟。2、搜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文言小故事读一读。

3、扩写或者创编故事。(假如两个人都专心致志,结果会如何?) 附:板书设计 学弈 专心致志,学有所获三心二意,一无所得态度决定一切《两小儿辩日》教案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知之。

4. 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运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很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5.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注释

两小儿辩日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过去)问他们在辩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最近,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马车的车顶那么大,等到中午的时候就像盛食物的盘子一样大,这不就是太阳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近的时候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清凉而略带寒意,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这不就是太阳近的时候热,远的时候凉吗?”孔子也不能判定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对孔子说:“谁说你智慧多呢?” 学弈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讲的,他都学习;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着搭弓拉箭把天鹅射下来。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6. 小学六年级下册的一片课文文言文两则解释

《学奕》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译: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两小儿辩》原: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译:孔子去东方游学时,看见了两个孩子正在争辩,孔子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个大圆车篷,但是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感觉很清清凉凉,到了正午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两个孩子的对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

#19870696615# 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堂作业本第21课的全部答案 - ******
#佟韵#[答案]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应声而来(yīing yìng√)乐谱(lè yuè√)扇动(shān√ shàn)盘旋(xuán√ xuàn) · · · · 2.根据y9s9,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下来. (1)(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抑眼顿挫) (2)恭敬...

#19870696615# 六年级下册语文21课分段段意 - ******
#佟韵#[答案] 第一部分(1):怀森特先生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时编造了关于“猫猬兽”的一切,是我们在测验中得了零分.第二部分(2~6):这次教训让我们学会了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并具有怀疑的能力.第三部分(7~8):“我”赞美...

#19870696615#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21课《有的人》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
#佟韵#[答案]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

#19870696615#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练习 - ******
#佟韵# 数学题: http://www.jiaoan.net/shiti/html/20067169441-1.html 广东省小学...

#19870696615# 六年级下册语文21课分段段意 - ******
#佟韵# 第一部分(1):怀森特先生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时编造了关于“猫猬兽”的一切,是我们在测验中得了零分.第二部分(2~6):这次教训让我们学会了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并具有怀疑的能力.第三部分(7~8):“我”赞美怀森特先生,并认同他的做法. 本文讲述了怀森特先生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时编造了关于“猫猬兽”的一切,是我们在测验中得了零分.这次教训让我们学会了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并具有怀疑的能力.(段意合并法,第三部分可以省略)

#19870696615# 6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21课《老人与海鸥》{3题课后习题答案}6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21课《老人与海鸥》这3题课后习题答案 请大家指教指教 - ******
#佟韵#[答案] 第一句我们可以体会到老人的动作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默契,和谐.从而再现了老人对海鸥的一片深情. 第二句可以体会到海鸥们是那么舍不得离开老,它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

#19870696615# 六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第21课是什么 - ******
#佟韵#[答案] 《老师与海鸥》,作者邓启耀. 全文: 老人与海鸥 那是一个普通的冬日.我和朋友相约来到翠湖时,海鸥正飞得热闹. 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tuì)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

#19870696615#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二课《为人民服务》的课文的主要内容 - ******
#佟韵# 这篇文章详细阐述了五点核心内容,旨在强调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首先,文章明确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应当成为我们的行动宗旨,这是每个公民应遵循的原则...

  •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学奕》、《两小儿辩日》内容和解释_百度知 ...
  • 寓意: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要专心。《两小儿辩日》【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

  • 22文言文二则ppt
  • 2. 六年级第21课文言文二则的意思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两则: 第一则:《伯牙鼓琴》 译文是:俞伯牙弹奏古琴,钟子期听。开始弹琴时,伯牙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称赞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水势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

  • 六上文言文二则的两篇主旨是什么生字
  • 二则的两篇主旨是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伯牙鼓琴》讲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美了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深情厚谊,表现了知音难觅的主题,同时还向我们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 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的诗意
  • “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 文言文两则注释
  • 3.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的译文 《弈秋》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o,第二声]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让...

  • 《书戴嵩画牛》共有多少个字数
  • 《书戴嵩画牛》是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全文共有93个字...

  • 六年级第21课文言文二则的意思?
  • 天玑21课文言文二则有那个书戴嵩画牛,还有两小儿辩日

  •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的则什么意思
  •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的则什么意思 这里的则,意思是篇,段 则:1.模范:以身作~。2.规程,制度:规~。总~。原~。细~。3.效法:~先烈之言行。4.表示因果关系,就,便:闻过~喜。5.表示转折,却:今~不然。6.表示肯定判断,乃,是:此~余之罪也。7.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

  • 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知音是什么意思
  • 知音指的是不用说话就知道一个人在想什么,在文言文二则中,钟子期是伯牙的知己,只有钟子期明白伯牙的琴音抒发的感情。传说

  • 文言文二则的意思
  • 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组词哉:善哉、壮哉、怪哉、妙哉、吗呼哀哉;巍:巍峨、巍然、岿巍、巍巍高山;弦;琴弦、弓弦、弦外之音、改弦更张;轴:画轴、轴心、轴线、车轴、转轴;曝:曝书、炽曝、曝晒、一曝十寒。哉:善哉、怪哉、悠哉、哀哉、小哉、乎哉、也哉、壮哉、矣哉、哉兆、省哉、妙哉、归...

    为传递更多家电数码信息,若有事情请联系
    数码大全网